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4卷(三)原文译注

(2013-04-14 10:35:21)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4卷(三)

尊师
【原文】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帝颛顼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帝尧以子州生父为师,帝舜以许由为师,禹以大成贽为师,汤以小臣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文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没有达到帝那样尊贵,才智没有达到圣明的境界,却想耍不尊奉老师,这怎么能达到帝、达到圣的境地呢?这正是五帝之所以废绝,三代之所以不可再现的原因。

    况且,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有病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只要能够保全天赋予的人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本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本是粱父山上的大盗,他们求学千孔于。段干木本是晋国市场上的大牙侩,求学于子夏。商何、县子石本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被乡里所斥逐,求学于墨子。索卢参本是东方有名的狡诈之人,求学予禽滑黎。这六个人本是该受到刑罚、杀戮,蒙受耻辱的人。如今,由于从师学习,他们不仅免予刑罚、杀戮、耻辱,而且成为天下的知名之士、显达之人,得以终其天年,王公大人因此对他们以礼相待,这些都是得力于学习啊。

    凡学习,一定务求增进学业,这样心中就没有疑惑了。要努力诵习,小心等侯机会聆听教诲,看到老师欢悦的时候,请教书中的意旨,要顺适老师的耳目,不违背老师的心意,回来认真思考,探求老师所说的道理,要时时研讨分析,以求阐明老师所阐明的道理,不苟且巧辩,一定要合乎法度,有所得不要自夸,有所失不要惭愧,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本性上来。

    老师活着的时候,要小心奉养,小心奉养的方法以使老师欢娱为贵,老师死了要恭敬祭祀,恭敬祭祀的原则以合于四时之节为要,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为老师修整园地,努力灌溉,积极种植,织麻鞋,结兽网,编蒲苇,走到田野,努力耕耘,种植五各,走进山林,进人川泽,捕捉鱼鳖,猎取鸟兽,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为老师察看车马,小心驾驭,使衣服适宜,务求轻暖。备办饮食,一定清洁,好好调和五味,务求甘甜肥美,一定恭恭敬敬,和颜悦色,言辞审慎,力求行步快慢有节,一定恭敬庄重。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作“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作“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人了。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人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怍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作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注解:尊师

三曰: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悉,姓;诸,名也。大挠作甲子。○《汉书·古今人表》

亦作“悉诸”,《新序·杂事》五引《吕子》作“悉老”,“大挠”作“大真”,《人表》作“大填”。

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旧本无“支”字,校云“一作‘友’”,

则于文无所丽。孙据《御览》四百四所引补“支”字,与《庄子》、《汉书人表》、皇甫谧《高士传》

皆合。《贵生》篇作“子州友父”,嵇康《高士传》亦同,见《御览》五百九,此即旧校者所据本也。

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新序》作“执”。汤师小臣,小臣,谓伊尹。文王、

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新序》有“隰朋”。晋文公师咎犯、

随会,咎犯,狐偃也。随会,范武子。○案:随会在文公后,此与《说苑·尊贤》篇“晋文侯行地

登隧,随会不扶”,皆记者之误也。梁伯子云:“《列子·说符》又以随会与赵文子并时,亦非。”

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百里奚,故虞臣也。公孙枝,大夫子桑也。楚庄王师孙叔敖、

沈尹巫,沈县大夫。○旧本“尹”作“申”,讹。其名多不同,《当染》篇作“沈尹蒸”,《察传》

篇作“沈尹筮”,《赞能》篇作“沈尹茎”,此又作“巫”,《新序》作“竺”,《渚宫旧事》作“华”,

文皆相近。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文,氏;之仪,名。越王句践师范蠡、大夫

种。范蠡,字少伯,楚人也。大夫种,姓文,字禽,楚郢人。○注“郢”,旧本讹作“鄞”,今改

正,说见《当染》篇。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

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至于道。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言五帝、三代之后,不复重道尊师,故所以绝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聋,无所闻也。使其目

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盲,无所见也。○梁仲子云:“《意林》作‘耳有所闻,不学

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马氏盖以意节之耳。”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

不若爽;爽,病;无所别也。○《新序》“爽”作“喑”。孙云“《御览》三百六十六作‘其言曲

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闇行妄发之谓狂。○孙云:“《御览》作

‘其知暗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御览》“能益”上有“为”字,《新序》“能益”

下有“之”字。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败,毁也。子张,

鲁之鄙家也;鄙,小。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

驵也,驵,■人也。○注“■”,疑与“侩”通。学于子夏。子夏,孔子弟子卜商之字。高何、

县子石,○《墨子》书,弟子有高石子,不见此二人。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其暴虐

为乡曲人所斥也。学于子墨子。墨翟。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巨,大。狡,猾。学于

禽滑黎。禽滑黎,墨子弟子。○此注末有“一作籥滑”四字,当出旧校者之辞,但“滑”字各书或

作“骨”,或作“屈”,“黎”字或作“氂”,或作“釐”,至“禽”字各书俱同,未见有作“籥”

者。《墨子·耕柱》篇有骆滑氂好勇,闻乡有勇士必杀之,墨子谓非好勇是恶勇,则非墨子弟子也。

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

以终其寿,寿,年也。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学以致之,无鬼神也,故

曰得之。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营,惑。疾讽诵,疾,力。谨司闻;司,候。○

“司”,古“伺”字。观欢愉,问书意;视师欢悦以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不自干逆

力学之志。退思虑,求所谓;求所思虑,是而行之。时辨说,以论道;辨别道之义理。

不苟辨,必中法;不苟口辨,反是为非,言中法制。得之无矜,失之无惭,矜,自伐。

无惭恡也。必反其本。本,谓本性也。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贵,尚也。

○所谓养志是也。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四时之节。○旧校云:“‘时’一作

‘崇’。”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寖,务种树;唐,堤,以壅水。圃,农圃也。

树,稼也。织葩屦,○案:“葩”疑“萉”字之误。《说文》“萉,枲实也”,或作“■”。盖萉

屦即后人所谓麻鞵耳。案《晏子·问下》篇有“治唐园,考菲履”之语,萉音与菲亦相近,益明为“萉”

字无疑。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事,治也。如山林,入川

泽,如,往也。川泽有水,故言入也。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

驾御;○旧校云:“‘慎’一作‘顺’。”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蠲,读

曰圭也。○旧校云:“‘絜’字一作‘祭’。”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

辞令;疾趋翔,○“翔”与“跄”同。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论,明。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师所行。

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戾也。叛,换也。言学者听从

不尽其力,犹民背国;说义不称其师,犹臣叛君。○注以换训叛。换,易也。《诗·卷阿》“伴奂”,

徐邈音“畔换”,笺云“自纵弛之意”。学者以己臆见易师之说,即是自放纵叛其师也。背叛之人,

贤主弗内之于朝,贤,明。君子不与交友。不与背叛之人为交友。故教也者,义之

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以

仁义利之,教然后知,故曰“莫大于教”也。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成身遂为君子,以致之,故曰“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

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天下正者,正天下也。故子

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

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原为“庙”,据许维遹本

改)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太学,明堂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