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14卷(六)原文译注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14卷(六)
慎人
【原文】
【译文】
注解:慎人○一作“顺人”。
六曰: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推之于天,不复慎其为人、修
仁义,故曰“不可”也。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陶,
作瓦器。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
者,事利黔首,事,治也。黔首,民也。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
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苦,劳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同,辞也。 ○注“辞”疑“等”之误。其未遇
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地财,五谷。水利,濯灌。○“以”、“与”同。“堀”
当作“掘”。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居,止。然后免于冻■之患。患,
难也。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
不戴说。振振殷殷,众友之盛。○孙云:“‘振振’,王元长《曲水诗序》‘殷殷均乎姚泽’,李
善注先引此作‘陈陈殷殷,无不戴说。高诱曰:殷,盛也’,后又引此作‘辄辄敐敐,莫不戴说。高
诱曰:敐敐,动而喜貌也。殷殷或为敐敐,故两引之。辄,知叶切。敐,仕勤切’。案此所引盖《吕
览》别本。又《广韵》一先有‘■’字在田字纽下,引‘天子■■敐敐,莫不载悦’,注‘喜悦之貌’;
又十九臻有‘敐’字,引《吕氏春秋注》云‘■■,动而喜貌”。‘辄’、‘■’、‘■’、‘■’
皆与《吕氏》今本不同,而又互异。《说文》欠部‘■’云‘指而笑也’,然则从‘攴’从‘殳’皆
非。”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见
尽有之也。○王伯厚云:“疑与咸邱蒙同一说而托之于舜。”尽有之,贤非加也;加,益
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损,减。时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虢”当为“虞”。百里奚,虞臣也。《传》曰:
“伐虞,获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缪姬。”《孟子》曰:“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
伐虢,宫之奇谏之,百里奚知虞公之不可谏也而去之秦。”此云亡虢,误矣。扬子云恨不及其时,车
载其金。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公孙枝,秦大夫子桑。献诸
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献,进也。请以大夫职事属付百里奚也。缪公曰:“买之五羊
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下,避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
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御览》四百
二此下有“号曰五羖大夫”六字。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备”当作“惫”。
惫,极也。《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
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此之谓也,故曰“宰予惫矣”。孔子弦歌于室,
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
宋,○旧校云:“‘伐’一作‘拔’。”案:《风俗通·穷通》篇作“拔”。穷于陈、蔡。杀
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藉犹辱也。○案:藉,陵藉也。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
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丑犹耻也。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
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
贡曰:○《庄子·让王》篇及《风俗通》俱作“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
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论语》曰:“君子亦有穷
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今丘也拘仁义之道,○“拘”,《庄子》、《风
俗通》并作“抱”。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言不穷于道也。故内省而不
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众
木遇霜雪皆凋,喻小人遭乱世无以自免。松柏喻君子而能茂盛也。《论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凋。”此之谓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齐桓公遭无知之乱
出奔莒,晋文公遇丽姬之谗出过曹,越王句践与吴战而败,栖于会稽之山,卒皆享国,克复其耻,为
霸君,故曰“得之”。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返,更也。
更取瑟而弦歌。○“烈然返瑟”,《庄子》作“削然反琴”。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干,楯也。
○“抗然”,《庄子》作“扢然”。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高下喻广大也。言不能知孔子圣德之如天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乐其道也。达亦乐,乐
兼善天下也。所乐非穷达也,言乐道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此,近,喻身也。言
得道之人,不为穷极,不为达显,故一之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寒暑,阴阳也。阴阳和,风
雨序也。圣人法天地,顺阴阳,故能不为穷达变其节也。故许由虞乎颍阳,虞,乐也。颍水之
北曰阳。轻天下而不屈于尧,养志于箕山,山在颍水之北,故曰乐乎颍阳也。而共伯得乎共首。
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于共首山而得其志也。不知出何书也。○梁伯子云:“共伯值厉王之
难,摄政十四年,乃率诸侯会二相而立宣王,共伯归共国,得乎共首,所谓‘逍遥得志乎共山之首’
云尔,安得有弃国隐山之事?《开春论》注又以共伯为夏时诸侯,大误。”卢云:“案诱时《竹书纪
年》犹未出,故云不知出何书,而所言皆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