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15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23 21:19:37)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15卷(三)

下贤
【原文】
    三曰: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门也。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产乎!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於道者,莫之举也。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於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士莫高乎节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於连堤,东胜齐於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译文】
    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的士人。他们天天这样互相傲视,什么时候才能相投?这就象儒家墨家互栖非议和齐楚被此不服一样。

    贤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士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却越发用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能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所谓帝,是指天下人都来亲附,所谓王,是指天下人都来归服。得道的人,尊贵到做天子而不显现骄横傲慢,富足到有天下而不放纵自夸,卑下到当百姓而不感到失意屈辱,困到无衣食而不忧愁恐惧。他们诚恳坦荡,确实掌握了大道,他们大彻大悟,遇事不疑,必有依据,他们卓尔不群,坚守信念,绝不改变,他们顺应天道,随着阴阳一起变化;他们明察事理,意志坚定牢固,他们忠厚淳朴,不行诈伪之事,他们志向远大,高远无边,他们思想深邃,深不可测,他们刚毅坚强,节探高尚,他们做事谨慎,不肯自以为是。他们光明正大,耻于运用智谋,他们胸襟宽广,看轻世俗的诽谤赞誉。他们以天为法则,以德为品行,以道为根本。他们随万物变化而没有穷尽。他们精神充满天地,没有尽竭,布满宇宙,不见边界。他们所具有的“道”,没有谁知道何时开始,没有谁知道何时终结,没有谁知道它的门径在哪儿,没有谁知道它的开端在哪儿,没有谁知遭它的本源在哪儿。道大至无所不包,小至微乎其微。这就叫做无比珍贵。士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五帝也不能和也交友,三王也不得以他为师。如果丢开帝王尊贵的神态,那就差不多能够和他们交友、以他们为师了。

    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住在穷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虽辅佐年幼的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是正说明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

    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算了吧!”桓公说:“不对。看轻爵位俸禄的士人,固然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爵位俸禄,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昵?”桓公终究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住他。世人大多指责桓公的私生活,他的私生活虽然不检点,但有如此好士之心,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生话不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

    子产在郑国为相,去见壶丘子林,跟他的学生们坐在一起,一定按年龄就座。这是把相位的尊贵放在一边而不凭它去居上座.身为大国的相,而能丢掉相的架子,谈论思想,议论品行,真心实意地与人探索,大概只有子产能这样吧。他在郑国做了十八年相,仅处罚三个人,杀死两个人。桃李下垂到路上,也没有谁去摘,小刀丢在道上,也没有谁去拾。

    魏文侯去见段干术,站得疲倦了却不敢休息。回来以后见翟黄,箕踞于堂上来跟他谈话。翟黄很不高若。文侯说;“段干木,让他做官他不肯做,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当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禄就得到上卿的俸禄。你既接受了我给你的官职俸禄,又要求我以礼相待,恐怕很难办到吧。”所以贤明的君主对待人,不肯接受官职俸禄的就以礼相待。礼遇士人没有比节制自己的欲望更好的了。欲望得到节制,命令就可以执行了。巍文侯可以说是喜好以礼待士了,喜好以礼待士,所以向南能在连堤战胜楚周,向东能在长城战胜齐国,俘虏齐侯,并把他献给周天子。周天子奖赏文侯,封他为诸侯。

注解:下贤

三曰: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

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

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句。帝也者,天下之适也;适,主也。王也者,

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倨,傲也。富有天下而不骋夸,

夸,诧而自大也。卑为布衣而不瘁摄,瘁,病也。摄犹屈也。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慑,

惧也。■乎其诚自有也,自有,有道。○“■”即“恳”字,旧本作“狠”,讹,今改正。觉

乎其不疑有以也,《诗》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桀,特也。

渝,变也。移,易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悤悤乎其心之坚固也,悤悤,明貌。空空

乎其不为巧故也,空空,悫也。巧故,伪诈。迷乎其志气之远也,志在江海之上。昏乎

其深而不测也,测,尽也。言深不可尽。○正文“也”字旧脱,案当有。孙云:“李善注《文选》

曹子建《杂诗》引‘风乎其高无极也’,疑此处脱文。”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就就,

读如由与之与。○注“由与”即“犹豫”。案《尔雅·释兽》释文“犹,羊周、羊救二反”,《字林》

“弋又反”,此就字读从之也。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

大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皆谓体道之人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宗,

本也。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穷,极也。精充天地而不竭,充,实。竭,尽。神覆宇

宙而无望,四方上下曰宇,以屋喻天地也。往古来今曰宙,言其神而包覆之。无望,无界畔也。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道不可得知也。其大无

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道在大能大,故无复有外;在小能小,故无复有内。道所贵之

地。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

矣。去犹除也。除其尊宠盈满之色,则近得师友矣。○旧校云:“‘可’一作‘于’。”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善绻,有道之士也。尧不敢以自尊,北面而问焉。○

“善绻”,《庄子》作“善卷”。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人轻道重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

若,如也。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孰,谁也。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

瓮牖之下者七十人。瓮牖,以破瓮蔽牖,言贫陋也。文王造之而未遂,造,始也。遂,

成也。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抱,奉。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

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稷不见之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

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止,休也。桓公曰:“不然。士

骜禄爵者,固轻其主;骜亦轻也。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

吾庸敢骜霸王乎?”庸,用也。遂见之,不可止。○《新序·杂事五》作“五往而后得

见”,《韩非·难》一作“于是五往乃得见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

可矣。霸功大,亦可以灭内行之阙也。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犹,尚也。

子产相郑,郑大夫子国之子公孙乔也。○《左传》作“侨”。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

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于门也。年,齿也。子产,壶丘子弟子。坐以齿长少相亚,不以尊

位而上之,倚置其相之宠于壶丘之门外,不以加于坐也,故曰“倚其相于门”也。夫相万乘之国

而能遗之,遗犹舍也。郑国北迫晋,南近楚,爵则伯也,赋千乘耳,而云万乘,复妄言也。○注

“遗犹舍也”,旧作“全也”,讹,今改正。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索,尽也。孔子

曰:“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推其志行,以

忠心与人相极尽,知其情实。一曰:索,法。与人为法则。其唯子产乎?唯,独也。故相郑十

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援,攀也。锥刀之遗于道

者莫之举也。举犹取也。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倦,罢也。反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

反,从干木所还也。翟黄不说。以文侯敬干木而慢己也。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

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实犹爵禄也。又责吾礼,

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敬也。礼士莫高于节

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

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文侯,毕公高之后,与周同胜,魏

桓子之孙,始立为侯。文,谥也。○梁伯子云:“《国策》、《史记》皆不见文侯胜荆、齐之事。”

“上闻”,旧本作“上卿”,讹。案《史》、《汉》《樊哙传》“上闻爵”,如淳注引此语作“上闻”,

张晏曰“得径上闻也”,晋灼曰“名通于天子也”。今《史记》多讹为“上间”,唯《索隐》本是“上

闻”,又引此作“上间”云“间音中间”,恐讹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