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15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23 21:19: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15卷(三)
下贤
【原文】
【译文】
注解:下贤
三曰: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
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
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句。帝也者,天下之适也;适,主也。王也者,
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倨,傲也。富有天下而不骋夸,
夸,诧而自大也。卑为布衣而不瘁摄,瘁,病也。摄犹屈也。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慑,
惧也。■乎其诚自有也,自有,有道。○“■”即“恳”字,旧本作“狠”,讹,今改正。觉
乎其不疑有以也,《诗》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桀,特也。
渝,变也。移,易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悤悤乎其心之坚固也,悤悤,明貌。空空
乎其不为巧故也,空空,悫也。巧故,伪诈。迷乎其志气之远也,志在江海之上。昏乎
其深而不测也,测,尽也。言深不可尽。○正文“也”字旧脱,案当有。孙云:“李善注《文选》
曹子建《杂诗》引‘风乎其高无极也’,疑此处脱文。”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就就,
读如由与之与。○注“由与”即“犹豫”。案《尔雅·释兽》释文“犹,羊周、羊救二反”,《字林》
“弋又反”,此就字读从之也。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鹄,读如浩浩昊天之浩,
大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皆谓体道之人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宗,
本也。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穷,极也。精充天地而不竭,充,实。竭,尽。神覆宇
宙而无望,四方上下曰宇,以屋喻天地也。往古来今曰宙,言其神而包覆之。无望,无界畔也。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道不可得知也。其大无
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道在大能大,故无复有外;在小能小,故无复有内。道所贵之
地。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
矣。去犹除也。除其尊宠盈满之色,则近得师友矣。○旧校云:“‘可’一作‘于’。”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善绻,有道之士也。尧不敢以自尊,北面而问焉。○
“善绻”,《庄子》作“善卷”。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人轻道重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
若,如也。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孰,谁也。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
瓮牖之下者七十人。瓮牖,以破瓮蔽牖,言贫陋也。文王造之而未遂,造,始也。遂,
成也。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抱,奉。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
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稷不见之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
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止,休也。桓公曰:“不然。士
骜禄爵者,固轻其主;骜亦轻也。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
吾庸敢骜霸王乎?”庸,用也。遂见之,不可止。○《新序·杂事五》作“五往而后得
见”,《韩非·难》一作“于是五往乃得见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
可矣。霸功大,亦可以灭内行之阙也。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犹,尚也。
子产相郑,郑大夫子国之子公孙乔也。○《左传》作“侨”。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
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于门也。年,齿也。子产,壶丘子弟子。坐以齿长少相亚,不以尊
位而上之,倚置其相之宠于壶丘之门外,不以加于坐也,故曰“倚其相于门”也。夫相万乘之国
而能遗之,遗犹舍也。郑国北迫晋,南近楚,爵则伯也,赋千乘耳,而云万乘,复妄言也。○注
“遗犹舍也”,旧作“全也”,讹,今改正。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索,尽也。孔子
曰:“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推其志行,以
忠心与人相极尽,知其情实。一曰:索,法。与人为法则。其唯子产乎?唯,独也。故相郑十
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援,攀也。锥刀之遗于道
者莫之举也。举犹取也。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倦,罢也。反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
反,从干木所还也。翟黄不说。以文侯敬干木而慢己也。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
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实犹爵禄也。又责吾礼,
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敬也。礼士莫高于节
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
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文侯,毕公高之后,与周同胜,魏
桓子之孙,始立为侯。文,谥也。○梁伯子云:“《国策》、《史记》皆不见文侯胜荆、齐之事。”
“上闻”,旧本作“上卿”,讹。案《史》、《汉》《樊哙传》“上闻爵”,如淳注引此语作“上闻”,
张晏曰“得径上闻也”,晋灼曰“名通于天子也”。今《史记》多讹为“上间”,唯《索隐》本是“上
闻”,又引此作“上间”云“间音中间”,恐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