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17卷(一)原文译注
(2013-03-22 08:17: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17卷(一)
第 十 七 卷
审分
【原文】
【译文】
注解:审 分 览
审分
一曰:
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主,谓君也。分,谓仁义礼律杀生与夺之分也。至者,
至于治也。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息,灭也。恶气苛疾无自至。自,从也。君德合则祥
瑞应,故苛疾无从来至也。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作,为也。迟,徐也。迟用其力而不勤也。分
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分地,独也。速,疾也。获稼穑则入己分而有之,各自欲得疾成,无藏
匿,无舒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邪,私也。不欲君知,故蔽
之也。主无所避其累矣。累犹负也。谓主不以正临之,令臣自欲容私,故君无所避其负也。
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
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言君好为人臣之
官事,是谓与骥俱走,无以胜之也。○旧校云:“‘人官’一作‘人臣’。”必多所不及矣。言
力不赡也。好自治人臣之所官事亦如之。夫人主亦有车,居无去车,去犹释也。去,读去就
之去。○案:“居”字旧在“车”字上,系误倒,“居”字当属下句,今乙正。则众善皆尽力竭
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窜犹容也。坚穷廉直坚,刚也。忠敦之
士毕竞劝骋骛矣。毕,尽。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
察,明也。有之易也。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诏
亦教。以,用也。若此则百官恫扰,恫,动。扰,乱。○“恫”,《玉篇》作“挏”。少长相
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政在家门。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风,
化。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王良,晋大夫邮
无正邮良也,以善御之功,死托精于星。天文“王良策驷”是也。○邮无正,见《国语》,即《左传》
之邮无恤。旧本“邮”作“孙”,意即孙阳。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
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
其类,无使放悖。放,纵也。悖,乱也。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
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名,虚实爵号之名也。分,
杀生与夺之分也。《传》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慎也。”故曰不可不审。愈,益也。
不审之而欲治,犹恶湿而居下也,故曰“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于人主。
君明则臣忠,臣忠则政无壅塞,故曰“在于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
忠,得其数也;御之得其术。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厉王,周宣王之父。幽王,周宣王之子。言先幽、厉,偶文耳。杀戮不辜曰厉,壅过不达曰幽,皆恶
谥也。○“壅过”,《逸周书》、《独断》、苏明允并作“壅遏”。
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失其名,故不得也。
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旧校
云:“一作‘邦’。”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
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以,用。○旧校云:“‘过’一作‘遇’。”又本“悗”作“悦”。
今案:“遇”、“悦”皆非也。悗音瞒,又音懑,《玉篇》“惑也”,《庄子·大宗师》释文“废忘
也”。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充,实。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以污秽之德,随洁
白之踪,里谚所谓“牛头而卖马脯”,此理之谓也。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与上“卖马脯”
义同。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将行罢怯,以充勇敢之用,故芎穷之似藁本,蛇床之类薇芜,
碧卢之乱美玉,非猗顿不能别也。暗主之于名实,亦不能知也,是以赵高壅蔽二世,以鹿为马,此之
类也。○“薇芜”,《博物志》作“蘼芜”。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
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
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顾,反。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此牛名马之类也。
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
主。主犹性也。○案注,似“主”本是“生”字。问而不诏,诏,教也。好问而行之,不自专独
为教诏。知而不为,虽知之,不与为名其功也。和而不矜,和则成矣,不自矜伐。成而不处,
处,居也。《老子》曰“功成而弗居”,此之谓也。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
不制于物,无肯为使,止者不行,谓土也。行者不止,谓水也。因形而任之,不令土行,不令
水止也。不制于物者,不为物所制,物不能制之也。若此人者,王公不能屈,何肯为人之使令者乎?
清静以公,公,正。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六合,四方上下也。海外,四海之外。
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流,行。此之谓定性于大湫,性,命也。大湫犹大窦。命
之曰无有。无有,无形也。道无形。无形,言得道也。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
非道也。得道,澹然无所思虑,故忘人也。而人慕之,此乃所以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亦在其人
也。不能使人人得之也,故曰“夫其非道也”。○旧本作“夫非其道也”,注同。今案下数句皆“其”
字在“非”字上,今亦依例乙转。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自知有德,忘
人知之,而人仰之,此乃所以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亦在其人也。不能使人人知之也,故曰“夫其
非德也”。至知不幾,静乃明幾也,夫其不明也。幾,近也。至有德,虽万里人犹知之,
故曰“不幾”也。静,安也。安处其德,乃所以使人明之也。望远若近,故曰“静乃明幾也”。夫其
不明也,亦在其人也。明不能使人人见之,故曰“夫其不明也”。○卢云:“此所言幾,即今人所谓
机警也。此与圣人言不逆诈、不亿不信、先觉乃贤意相似,注似非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
事也,夫其不假也。大明者,垂拱无为而化流行,不治小事也。假,摄。若周公、鲁隐勤理成
致之也。夫其不假也,亦在其人也。久假不归,恶乃知非,故曰“夫其不假也”。○旧本正文“夫其
不假”下缺“也”字,今依注补。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夫其不全也。假摄者,务济
国事,事济归之,故曰“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夫其不全也,亦在其人也。周公有流言之谤,鲁
隐有钟巫之难,故曰“夫其不全也”。推其本情,但管、蔡倾邪,不达圣人之旨也,其大乎子翚有欲
太宰之志,于是生之也。○注“其大乎”三字衍,仍当有一“公”字。又“生之”疑是“生心”。是
故于全乎去能,于假乎去事,于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妙,微也。若此则能
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万物而不宰,
宰,主。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自,从。始,首。虽不备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人于此五者,虽不能备有,但能好慕则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