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18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20 14:20: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18卷(三)

精谕
【原文】
    三曰: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後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 “闻蜻皆从女居,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胜书说周公旦曰:“延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於无形,耳听於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白公问於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後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於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晋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愿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於三涂,而受礼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小事,唯知言之谓者可为。

【译文】
    圣人相互晓谕不须言语,有先于言语表达思想的东西。

    海上有个喜欢蜻蜒的人,每当他停留在海上,总跟蜻蜒在一起嬉戏,来的蜻蜓数以百计都不止,前后左右尽是蜻蜒,整天玩赏它们它们都不离开。他的父亲告诉他说:“听说蜻蜒都跟你在一起,你把它们带来,我也要玩赏它们。”第二天到了海上,蜻蜒没有一个来的了。

    胜书劝说周公旦道:“廷堂小而人很多,轻声说您不能听到,大声说别人就会知道。是轻声说呢,还是大声说呢?”周公旦说:“轻声说。”胜书说:“假如有件事情,隐微地说不能说明白,不说就不能办成。是隐微地说呢,还是不说呢?”周公旦说:“不说。”所以胜书能凭着不言劝说周公,而周公旦也能凭着对方的不言听懂他的意思。这就叫做不用别人说话就能听情。不说出亲的计谋,听不到的事情,商虽然厌恶周,也不能挑毛病。嘴巴不讲话,通过神情告诉对方,纣虽然多心,也不能知道周的计谋。眼晴看到的都是无形的东西,耳朵听到的都是无声的东西,商探听消息的人虽然很多,也不能窥见周的秘密。听者与说者好恶相同,志欲一样,虽然是天于,也不能把他们隔断。

    孔子去见温伯雪子,不说话就出来了。子贡说:“先生您希望见到温怕雪子已经很久了,现在见到了却不说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象他那样的人,用眼一看就知道他是有道之人,不着再讲话了。”所以,还没有见到那个人就能知道他的志向,见到那个人以后他的内心与志向都能看清楚,这是因为彼此都与天道相合。圣人相互了解,哪里要等待言语呢?

    白公向孔干问道:“人可以跟他讲隐秘的话吗?”孔子不同答。白公说“讲的隐秘的话就如同把石头投入水中一样不为人所知,怎么样?”孔子说:“在水中潜行的人能得到它。”白公说;“就如同把水倒入水中一样不为人所知,怎么样?”孔子说:“淄水、渑水汇台在一起,易牙尝尝就能区分它们。”白公说:“这样说来,那么人不可以跟他讲隐秘的话了吗?”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懂得说的话的意思的人才可以啊。”白公不懂得说的话的意思。懂得意思就可以不用言语了,因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捕鱼的要沾湿衣服,争抢野兽的要奔跑,并不是他们愿意沾湿衣服或奔跑。所以,最高境界的言语是抛弃言语,最高境界的作为是无所作为。才智短浅的人他们所争的已是很渺小了.这就是白公后来死在监狱里的原因。

    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柜公说:“我对卫国没有事,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是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升朝时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  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现在管子却凭着容貌声音、夫人却凭着走路气质察觉到了。桓公虽然不说话,他的意图就象黑夜点燃烛火一样看得清楚明白。

    晋襄公派人去周朝说:“我国君主卧病不起,用龟甲占卜,卜兆说;‘是三涂山山神降下灾祸。’我国君主派我来,希望借条路去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周天子答应了他,于是升朝,按礼节接待完使者,宾客出去了。苌弘对刘康公说:“向三涂山山神求福,在天子这里受礼遇,这是温和美善的事情,可是宾客却表现出勇武之色,恐怕有别的事情,希望您加以防备。”刘康公就让战车士卒做好戒备等待着。晋国果然先做祭祀的事,趁机派杨子率领十二万士兵跟随着,渡过棘津,袭击聊,阮、粱等蛮人居住的城邑,灭掉了这三国。这就是实际和名称不相符,这种情况是圣人所能明察的,苌弘对此就审察清楚了。所以单凭说的话不足以决断事情,只有懂得说的话的意思才可以决断事情。

注解:精谕

三曰:

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海上之人有好蜻者,○《列子·黄帝》篇

作“有好沤鸟者”,下并同。每居海上,○孙云:“李善注《文选》江文通《拟阮步兵》诗作‘每

朝居海上’,《御览》九百五十同。”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左右尽蜻

也,蜻,蜻蜓,小虫,细腰四翅,一名白宿。终日玩之而不去。玩,弄。其父告之曰:“闻

蜻皆从女居,居,所。○注颇僻,似不若训处。或本作古“処”字,而传写讹“所”。取而来,

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孙云:“《选》注沈休文《咏湖中雁》诗

作‘群蜻翔而不下’。”

胜书说周公旦曰:○《韩诗外传》四但作“客”。《说苑·指武》篇作“王满生”。“廷

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

言。”胜书曰:“有事于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

言乎?”精,微。勿,无。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

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

疵,病。○《外传》、《说苑》皆作诛管、蔡事。口■不言,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

知矣。纣多恶周之心,不能知周必病。○注“必病”下似当有一“己”字。目视于无形,耳听

于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窥犹见。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

能离矣。

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伯雪子,得道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

雪子好矣,○孙云:“《庄子·田子方》篇‘子贡’作‘子路’,‘好矣’作‘久矣’。”今也

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

声矣。”○旧校云:“‘击’一作‘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

皆见,天符同也。符,道也。同,合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

之子胜也。白,楚县也。楚僭称王,守县大夫皆称公。太子建为费无极所谮,出奔郑,与普通谋,欲

反郑于晋,郑人杀之。胜与庶父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伐郑,报父之仇,许而未行。晋人伐郑,子西、

子期率师救郑。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欲杀子西、子期,故问微言。微言,阴谋密事也。

孔子知之,故不应之。○注“胜与庶父”,当作“胜请庶父”。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

若?”喻微言若石沉没水中,人不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没行水中之人能取之。

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

淄、渑,齐之两水名也。易牙,齐桓公识味臣也,能别淄、渑之味也。白公曰:“然则人不可

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知言,言仁言义。

言忠信仁义大行于民,民欣而戴之,则可用也。白公弗得也。弗得,不得知言之言。知谓则不

以言矣。不欲白公以微言言。言者,谓之属也。谓不仁不义之言。求鱼者濡,争兽者

趋,○《列子·说符》篇作“争鱼者濡,逐兽者趋”,《文子·微明》篇亦同。非乐之也。故

至言去言,去不仁不义之言。至为无为。至德之人,为乃无为。无为因天为无,天无为而万物

成,乃有为也,故至德之人能体之也。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于法室。

末,小也。白公不能蹈无为,遂行其志,杀子西、子期而有荆国。叶公子高率方城外众攻白公,九日

而杀之法室。法室,司寇也。一曰浴室,澡浴之室也。○《列子》及《淮南·道应训》俱作“浴室”。

齐桓公合诸侯,合,会也。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

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于卫无故,子曷为请?”

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

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

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

“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

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

燎也。

晋襄公使人于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

弊邑寡君使下臣愿藉途而祈福焉。”三涂之山,陆浑之南,故假道于周也。襄公,文公

之子欢也。按《春秋经》,襄公以鲁僖三十三年即位,至鲁文公六年卒,无卜三涂为祟之言也。鲁昭

十七年《传》曰:“晋侯使屠蒯如周,请事于洛与三涂。苌弘谓刘子:‘客容猛,非祥也,其伐戎乎?

陆浑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儆戎备。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

洛,陆浑人不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计襄公卒至此,乃九十六年,历世

亡失。按《传》,晋顷公也。此云襄公,复妄言也。○注引《传》多讹,今悉据《传》文改正。唯“非

祭也”作“非祥也”,误涉昭十五年《传》“非祥也”之文。天子许之。天子,周景王。朝,礼

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于三涂而受礼于天子,此柔嘉

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晋襄公,周襄王时也。苌弘乃景王、

敬王之大夫,春秋之末也。以世推之,当为晋顷公,其不得为襄公明矣。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

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于棘津,袭聊、阮、

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

以断小事,唯知言之谓者可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