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20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18 15:16:59)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20卷(三)

知分
【原文】
    三曰: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於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於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於龙焉?龙俯耳低尾而逝。”则禹达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http://www.gushiwen.org/favicon.ico》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於山,而命悬於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白圭问於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於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鄙人也,焉足以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 “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无以应。夏后启辞而出。凡使贤不肖异: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後贤不肖尽为用矣。

【译文】
    通达事理的人士,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能够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廷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并不显得忧愁。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理义啊。通晓理义,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时候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也缠绕住他乘坐的船。次非对船工说。“你曾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船工蜕:“没有见到过。”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剑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宝剑呢?”于是跳到江里去刺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楚王听到这事以后,封他为执圭之爵。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内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禹到南方巡视,当他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乘的船驮了起来。船上的人大惊失色。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利害之道了。

    凡是人和物,都是阴阳他育而成的。阴阳是由天创造而形成的。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是命运不得不如此的规律。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予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遭受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遭受这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你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享有齐国;你不改变你的话,那么现在就杀死你!”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桂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道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撒去兵器离开了。晏子拉着车上的绳索上了车,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抚摸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鹿生长在山上,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里。如今我的命也有人掌握着了。”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命了。命指的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却终于这样了。靠耍聪明乖巧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所以命这东西,靠近它未必能得到,离开它未必能失去。国家杰出的人知道命是如此,所以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能经常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听您说一说。”夏后启说;“我是鄙陋之人,哪里值得问?”白圭说;“希望您不要推辞。”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他不去做,夭下谁都不能驱使池。”白圭说;“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夏后启说;“就连生存都不能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以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阻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以禁止他呢?”白圭无话回答。夏后启告辞走了。

    役使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方法不同:役使不肖之人用赏罚,役使贤德之人用道义。所以贤明的君主役使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然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注解:知分

三曰: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君子死义,不求苟生,不义而生弗为也,故曰“达乎死生之分”。

《淮南记》曰:“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弗为,生贵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者,则当

视死如归,盖义重于身也,此之谓达于死生之分者也。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

矣。不为利存而遂苟生,不为害亡而辞死,故曰利害存亡弗能惑移也。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

变其义;崔子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不祥。”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惟忠于君,利社稷

者是与。”故曰“不变其义”。○旧本注多讹,今从许本参以《左传》改正。“是与”下《左传》有

“有如上帝”四字。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季子,吴寿梦子札也,不肯为王,

去之延陵,不入吴国,故曰“延陵季子”也。○注“子札”旧本作“孙子”,讹,今改正。孙叔敖

三为令尹而不喜,叔敖,薳贾伯盈之子。三去令尹而不忧;令尹,楚卿也。《论语》曰“令

尹子文”,不云叔敖。皆有所达也,达于高位疾颠、厚味腊毒者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惑,动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干遂,吴邑。○“次非”,《汉书·宣帝纪》注如淳引

作“兹非”,《后汉书》马融、蔡邕等传注及《北堂书钞》百三十七并引作“佽飞”,李善注《文选》

郭景纯《江赋》作“佽非”,唯杨倞注《荀子·劝学》篇所引同。“干遂”,如淳作“干将”,杨倞

作“于越”。还反涉江,涉,度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鱼满二千斤为蛟。○

《淮南》注作“二千五百斤”。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

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赴,入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

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周礼》“侯执信圭”,楚以次非勇武而侯之。孔子

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

“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忧,惧

也。龙俯耳低尾而逝。逝,去也。则禹达乎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经,道。凡人

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蚠

息;○“蚠”,梁仲子疑“坌”。案《贾谊书》“坌冒楚棘”,一作“蚠”。人亦有困穷屈匮,

有充实达遂。达,通。遂,成。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

不以感私伤神,感念私邪,伤神性也。俞然而以待耳。俞,安。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公孙氏,

齐群公子之子,故曰“公孙氏”。公党之(“之”原为“也”,据许维遹本改)不与崔杼同者也,故

曰“不祥“也。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

祥!”反其盟也。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直,矛也。句,戟也。谓晏子曰:

“子变子言,变,更。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已,竟也。

言今竟子。○注“竟”旧本作“竞”,误。杼欲置晏子于死,则是终竟之。今俗间恶詈人语尚有相似

者。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

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诗·大雅·旱麓》之卒章。莫莫,葛藟之貌。延蔓于条枚之

上,得其性也。乐易之君子,求福不以邪道,顺于天性,以正直受大福。○“延于条枚”,此《韩诗》,

见《外传》二,《后汉书·黄琬传》注同。“岂弟”作“凯弟”,《礼记·表记》同。注“旱麓”,

李本作“干麓”。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惟,宜也。○梁仲子云:“当训为

思。”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援”旧

多作“授”,汪本作“受”。案《意林》作“援”,今从之。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

“抚”,旧本作“无良”,讹,案《晏子·杂上》及《韩诗外传》二俱作“抚”,《新序·义勇》篇

作“拊”,俱无“良”字,今据删正。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

去之未失。蹈义就死,未必死也,故曰“就之未得”。苟从不义,以去死求生,未必生,故曰“去

之未失”也。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处,居也。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夏后启,邹公子之名。“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

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践绳之节,正直也。四上,谓君也。卿、大夫、士与君为四,四者

之中,君处其上,故曰“四上之志”。晋之三卿韩、魏、赵氏,皆以豪英之才专制晋国,三分之为诸

侯,卒皆称王,故曰“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万人为英,百人为豪。以处于晋,而迭闻

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处,居。居于晋,数闻三晋之事。○旧校云:“‘迭’,

一作‘亟’。”今案注,作“亟”为是。愿得而闻之。’愿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也。夏后启

曰:“鄙人也,焉足以问?”言不足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夏后

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禁,止也。以为不可为,

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释,舍。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

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便之,则利易足以使之矣?生重利轻。言令必生犹不

可使也,但以所利谕之,何足以使之?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死重害轻

也。言为义者,虽死为之,故曰“不足以禁之”。死且犹弗禁,何况害也,何足以禁之也?白圭无

以应。夏后启辞而出。出,去。凡使贤不肖异,使贤以义,使不肖以利,故曰“异”也。

使不肖以赏罚,言赏必生、罚必死,不肖者喜生恶死,则可使矣。使贤以义。贤者不畏义死,

不好不义生,唯义之所在,死生一也。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

尽为用矣。尽可得使为己用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