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20卷(三)原文译注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20卷(三)
知分
【原文】
【译文】
注解:知分
三曰: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君子死义,不求苟生,不义而生弗为也,故曰“达乎死生之分”。
《淮南记》曰:“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弗为,生贵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者,则当
视死如归,盖义重于身也,此之谓达于死生之分者也。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
矣。不为利存而遂苟生,不为害亡而辞死,故曰利害存亡弗能惑移也。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
变其义;崔子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不祥。”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惟忠于君,利社稷
者是与。”故曰“不变其义”。○旧本注多讹,今从许本参以《左传》改正。“是与”下《左传》有
“有如上帝”四字。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季子,吴寿梦子札也,不肯为王,
去之延陵,不入吴国,故曰“延陵季子”也。○注“子札”旧本作“孙子”,讹,今改正。孙叔敖
三为令尹而不喜,叔敖,薳贾伯盈之子。三去令尹而不忧;令尹,楚卿也。《论语》曰“令
尹子文”,不云叔敖。皆有所达也,达于高位疾颠、厚味腊毒者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惑,动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干遂,吴邑。○“次非”,《汉书·宣帝纪》注如淳引
作“兹非”,《后汉书》马融、蔡邕等传注及《北堂书钞》百三十七并引作“佽飞”,李善注《文选》
郭景纯《江赋》作“佽非”,唯杨倞注《荀子·劝学》篇所引同。“干遂”,如淳作“干将”,杨倞
作“于越”。还反涉江,涉,度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鱼满二千斤为蛟。○
《淮南》注作“二千五百斤”。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
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赴,入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
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周礼》“侯执信圭”,楚以次非勇武而侯之。孔子
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
“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忧,惧
也。龙俯耳低尾而逝。逝,去也。则禹达乎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经,道。凡人
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蚠
息;○“蚠”,梁仲子疑“坌”。案《贾谊书》“坌冒楚棘”,一作“蚠”。人亦有困穷屈匮,
有充实达遂。达,通。遂,成。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
不以感私伤神,感念私邪,伤神性也。俞然而以待耳。俞,安。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公孙氏,
齐群公子之子,故曰“公孙氏”。公党之(“之”原为“也”,据许维遹本改)不与崔杼同者也,故
曰“不祥“也。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
祥!”反其盟也。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直,矛也。句,戟也。谓晏子曰:
“子变子言,变,更。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已,竟也。
言今竟子。○注“竟”旧本作“竞”,误。杼欲置晏子于死,则是终竟之。今俗间恶詈人语尚有相似
者。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
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诗·大雅·旱麓》之卒章。莫莫,葛藟之貌。延蔓于条枚之
上,得其性也。乐易之君子,求福不以邪道,顺于天性,以正直受大福。○“延于条枚”,此《韩诗》,
见《外传》二,《后汉书·黄琬传》注同。“岂弟”作“凯弟”,《礼记·表记》同。注“旱麓”,
李本作“干麓”。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惟,宜也。○梁仲子云:“当训为
思。”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援”旧
多作“授”,汪本作“受”。案《意林》作“援”,今从之。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
“抚”,旧本作“无良”,讹,案《晏子·杂上》及《韩诗外传》二俱作“抚”,《新序·义勇》篇
作“拊”,俱无“良”字,今据删正。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
去之未失。蹈义就死,未必死也,故曰“就之未得”。苟从不义,以去死求生,未必生,故曰“去
之未失”也。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处,居也。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夏后启,邹公子之名。“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
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践绳之节,正直也。四上,谓君也。卿、大夫、士与君为四,四者
之中,君处其上,故曰“四上之志”。晋之三卿韩、魏、赵氏,皆以豪英之才专制晋国,三分之为诸
侯,卒皆称王,故曰“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万人为英,百人为豪。以处于晋,而迭闻
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处,居。居于晋,数闻三晋之事。○旧校云:“‘迭’,
一作‘亟’。”今案注,作“亟”为是。愿得而闻之。’愿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也。夏后启
曰:“鄙人也,焉足以问?”言不足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夏后
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禁,止也。以为不可为,
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释,舍。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
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便之,则利易足以使之矣?生重利轻。言令必生犹不
可使也,但以所利谕之,何足以使之?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死重害轻
也。言为义者,虽死为之,故曰“不足以禁之”。死且犹弗禁,何况害也,何足以禁之也?白圭无
以应。夏后启辞而出。出,去。凡使贤不肖异,使贤以义,使不肖以利,故曰“异”也。
使不肖以赏罚,言赏必生、罚必死,不肖者喜生恶死,则可使矣。使贤以义。贤者不畏义死,
不好不义生,唯义之所在,死生一也。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
尽为用矣。尽可得使为己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