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26卷(上)原文译注
(2012-09-08 10:48:2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26卷(上)
第 二 十 六 卷
士容
【原文】
一曰: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国士之容也。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蚤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锺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唐尚敌年为史,其故人谓唐尚愿之,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以与伯阳,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唐尚曰:“卫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其故人反兴再拜而信之。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不能自遗,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故败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则戆陋之人从而贺之。有国若此,不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非恶其子孙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实也。
【译文】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
【译文】
注解:士 容 论
士容
一曰:
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而,能也。其状朖然不儇,若失其一。一谓
道也。能柔坚虚实之士,其状貌朖然舒大,不儇给巧伪为之,畏失其道也。傲小物而志属于大,
傲,轻也。轻略丛脞翳蔑之事,而志属连于有大成功也。似无勇而未可恐未可恐以非义之事也。
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狼,贪兽也。所搏执坚固。横犹勇敢。之士若此者不可辱,亦不
可害也。○注“犹”疑“犷”。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越,失也。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
南面,君位也。孤寡,谦称也。士之如此者,使即南面之君位,亦处义而已,不以奢侈广大也。○注
“位”字阙,今案文义补。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海外,四海
之外。而欲服之,化广大也。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耳目遗俗而可与定
世,耳目视听,礼义是则,故能遗弃流俗,可与大定于一世也。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轻富
贵,甘贫贱。○朅,去也。宋玉《九辩》云“车既驾兮朅而归”。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尊重
道理而行,羞以巧媚自荣卫也。○注“荣”疑“营”。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不訾,毁败人也。
甚厉,至高远也。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不为物动,唯义所在,不妄屈折也。此国士之容
也。容犹法也。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假犹请也。请善相狗者买取鼠之狗也。○旧
校云:“一本作‘其邻借之买鼠狗’。”借犹请也。今案:《御览》九百五作“其邻藉之买鼠狗”,
则当作“藉”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
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
桎之。”其邻桎其后足,桎,械也。著足曰桎,著手曰梏。狗乃取鼠。○旧校云:“一本
作‘狗则取鼠矣’。”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
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不言之言,以道化也。
客有见田骈者,田骈,齐人也,作《道书》二十五篇。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
翔闲雅,辞令逊敏。逊,顺也。敏,材也。田骈听之毕而辞之。辞,遣也。客出,田
骈送之以目。以目送而视之也。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
士也。殆,近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旧校
云:“‘术’皆当作‘述’。”今案:古亦通用。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
无光;烛,照也。偏,半也。骨节早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长,大也。众无谋方,
乞谨视见,多故不良;良,善也。志必不公,公,正也。不能立功;立,成也。好得
恶予,国虽大不为王,好得,厚敛也。恶予,恡啬也。多藏厚亡,故必不为王。祸灾日至。
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纯,美也。钟山之玉,燔以
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陵上之木鸿且大,皆天性也。君子天性纯敏,故以此为喻也。淳淳乎
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化,教也。常畏而奉之,不肯自足。其智思以事,必问详而后行之也。
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乾乾,进不倦也。取舍不悦,常敬慎也。心甚素朴,精洁专一,
情不散欲也。
唐尚敌年为史,史,国史也。其故人谓唐尚愿之,故人者,唐尚知旧也。以唐尚明
习天文宿度,审咎徵之应,故为愿之也。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
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不信其羞为史。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
以与伯阳,惠王,魏文侯之孙,武侯之子,孟子所见梁惠王也。解邯郸围也。以与伯阳,以伯阳
邑资之也。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请于唐尚,欲仕其
兄。唐尚曰:“卫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其故人反兴再拜而信之。夫可信
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可信,谓唐尚羞为史。不可信,谓唐尚欲以其兄
代卫君。卫君不可得也,而信为可得,故曰“不可信而信也”。患者,犹病也。知人情不能自遗,
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不能自遗亡其贪欲之情,必危亡也,故曰“虽有天下何益”。故
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则戆陋之人从而贺之。有国若此,不
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古人传位于贤,以子不肖,不可予也。非恶其子孙也,
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实也。徼,求也。矜,大也。以国予贤则兴,子孙不肖,予其国必灭
亡,故曰“反其实也”。
务大
二曰:
尝试观于上志,上志,古记也。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荣,显也。其实无
不安者,功大故也。实犹终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同,等也。
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无大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也,
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逾,益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区区,得
志貌也。○“区区”当作“呕呕”,下同。前《谕大》篇作“姁姁”。自以为安矣。灶突决,
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及之”
当作“及己”。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
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
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
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细,小也。必待大;
大之安,必待小。言相须也。○两“待”字,前《谕大》篇俱作“恃”,下“赞”字亦作“恃”。
细大贱贵,交相为赞,交,更也。赞,助也。然后皆得其所乐。乐,愿也。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 术,嗣君,卫平侯之子也,秦贬其号曰君。嗣君应之曰:“所
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卫君国之赋,兵车千乘耳。王者万乘,故愿以受教也。○案:《淮
南·道应训》“所有”上有“予”字。此注非是。愿以受教者,愿以千乘之国受教也。薄疑之对,以
千钧谕王术,一斤喻治国。言王术可为,于治国乎何有?注皆不得本意。薄疑对曰:“乌获奉
千钧,又况一斤?”千钧,三万斤也。喻卫君之贤,为王术,若乌获之力以举一斤,言其易也。
○《淮南》“奉”作“举”。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杜赫,周人杜伯之后也。周昭文君,
周分为二,东周之君也。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以,用也。杜赫对曰:
“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所言安行
仁与义也。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当昭文君时,人不安行仁义,而仁义不行也。然仁义,
必安之本也,故曰“以弗安而安者也”。
郑君问于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郑君,
穆公也。被瞻事郑文公,故穆公即位,问瞻所行之义信不乎?被瞻对曰:“有
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言从贤
臣之言,不死亡也。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使君无道,臣不能正,乃死
亡耳。被瞻言听道行,不死不亡,故曰“贤乎死亡者也”。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
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
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
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
吕氏春秋》第25卷(下)
处方
五曰:
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
而上不苟为矣,少不悍辟而长不简慢矣。悍,凶也。辟,邪也。简,惰也。慢,易也。
金木异任,水火殊事,阴阳不同,其为民利一也。六者皆所以为民用,故曰“为民利
一也”。故异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异也。言同异更相成。同异之分,贵贱之别,
长少之义。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纪也。圣人以治,乱人以乱,在所以由之也。
今夫射者仪豪而失墙,仪,望也。睎望毫毛之微,而不视堵墙之大,故能中也。画者
仪发而易貌,画者睎毫发,写人貌,仪之于象,不失其形,故曰“易貌”也。言审本也。射
必能中,画必象人,故曰“审本”。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本,身;审,正也。身不
正而欲治者,尧、舜且犹不能,况凡人乎?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后及远,必始乎本
而后及末。近喻小,远喻大也。为乱之君先小后大也。本谓身,末谓国也。詹何曰“未闻身乱而
国治也”,故曰“始乎本而后及末”。治亦然。未闻身治而国乱也,故曰“亦然”。故百里奚
处乎虞而虞亡,处乎秦而秦霸;虞公贪璧马之赂,不从其言,为晋所灭,故亡也。秦缪公
用其谋而兼西戎,故霸也。向挚处乎商而商灭,处乎周而周王。向挚,纣之太史令也。纣
不从其言而奔周,期年而纣灭,周武王用其谋而王天下也。百里奚之处乎虞,智非愚也;向
挚之处乎商,典非恶也;无其本也。本谓虞、商文君。身不治,自取灭亡也。其处于秦
也,智非加益也;其处于周也,典非加善也;有其本也。有其本,言秦、周之君身
正而治也。其本也者,定分之谓也。言其为君治理分定,不悖惑也。
齐令章子将而与韩、魏攻荆,荆令唐蔑将而应之。应,击也。○“唐蔑”,《楚
世家》作“唐昧”。“应之”旧作“拒之”,注“‘拒’一作‘应’”,梁仲子云“《水经·沘水注》
引作‘荆使唐蔑应之’”,则“应”字正是本文,今改正。军相当,六月而不战。齐令周最
趣章子急战,其辞甚刻。趣,督也。刻亦急也。章子对周最曰:“杀之免之,残其
家,王能得此于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于臣。”与
荆人夹沘水而军,○“沘”旧作“泚”,梁仲子云:“旧本《水经》‘泚水’,何氏焯改作‘焯
水’,注引此文。新校本从《汉·地理志》改作‘比水’,引此作‘夹比而军’。”章子令人视
水可绝者,荆人射之,水不可得近。近犹迫也。有刍水旁者,告齐候者候,视也。
曰:“水浅深易知。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候
者载刍者与见章子。章子甚喜,因练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章
子可谓知将分矣。
韩昭釐侯出弋,靷偏缓。弋,猎也。《论语》曰“弋不射宿”。昭釐侯居车上,
谓其仆:“靷不偏缓乎?”其仆曰:“然。”至,舍,昭釐侯射鸟,其右摄
其一靷适之。适犹等也。昭釐侯已射,驾而归。上车,选间选间犹选顷也。曰:“乡
者靷偏缓,今适,何也?”其右从后对曰:“今者臣适之。”昭釐侯至,诘
车令,诘,让也。各避舍。○句上似当有“与右”二字。故擅为妄意之道虽当,贤主不
由也。由,用也。
今有人于此,擅矫行则免国家,利轻重则若衡石,为方圜则若规矩,此
则工矣巧矣,而不足法。巧而不足法者,以其不循规矩故也。法也者,众之所同也,
贤不肖之所以其力也。○“其力”疑当作“共力”。谋出乎不可用, ○旧校云:“一作
‘行’。”事出乎不可同,此为先王之所舍也。舍而不为也。
慎小
六曰:
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观上。观,视也。上,君也。尊则恣,恣则轻小物,
小物,凡小事也。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
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不能为之竭力尽节也。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
方非罪之,何能爱也?此上下大相失道也。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好,善也。恶,
恶也。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巨,大;防,堤也。如堤有孔穴容蝼蛄,则溃漏窍决,至于漂没
闾邑,溺杀人民也。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灶突烟泄出,则火滥炎上,烧人之宫室积委也。○
“突”亦作“堗”。《广雅》:“灶窗谓之堗。”或谓“突”当作“■”。案《说文》:“■,深也,
一曰灶突。”然则■特灶突之一名,《说文》亦但云“一曰灶突”,不云“灶突”,何得以“突”为
“■”之误?故今仍作“突”字。又“■”旧本讹作“烟”,今从《日抄》改正。将失一令而军
破身死,教令不当为失。失令不从,士无先登之心,而怀奔北之志,故军破败,将见禽获而身死也。
主过一言而国残名辱,为后世笑。主过一言犹将失一令,故国残亡,恶名著闻,以自污辱,
乃为后世之人所非笑也。
卫献公戒孙林父、甯殖食。林父,孙文子也。甯殖,惠子也。鸿集于囿,虞人以
告,畜禽兽大曰苑,小曰囿。虞人,主囿之官也。以告,以鸿告也。公如囿射鸿。二子待君,
日晏,公不来至。晏,暮也。来,不释皮冠而见二子。二子不说,逐献公,立
公子黚。《传》曰:“卫人立公孙剽,孙林父、甯殖相之。”此云立公子黚,复误矣。案《卫世家》,
公子黚乃灵公之子,太子蒯聩之弟也,是为悼公,于献公为曾孙也,焉得立之乎?
卫庄公立,欲逐石圃。庄公,灵公之子蒯聩也。石圃,卫卿石恶之子也。蒯聩在外,圃
不欲纳之,故立而逐之也。登台以望,见戎州而问之曰:“是何为者也?”侍者曰:
“戎州也。”戎州,戎之邑也。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使夺之
宅,残其州。晋人适攻卫,戎州人因与石圃杀庄公,立公子起。公子起,卫灵公
子,庄公之弟也。此小物不审也。审,慎也。人之情不蹶于山,蹶,踬颠顿也。而蹶于
垤。垤,蚁封也。蚁封卑小,人轻之,故踬颠也。
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群臣皆说。去肉食之兽,去食粟
之鸟,去丝罝之网。是三言也。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吴起,卫人也,为魏武侯西河守。谕,明也。夜日置
表于南门之外,置,立也。表,柱也。令于邑中曰:“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
仕长大夫。”偾,僵也。长大夫,上大夫也。○“能”字旧本缺,孙据《纪闻》十补,《御览》
四百三十同。明日日晏矣,莫有偾表者。莫,无也。民相谓曰:“此必不信。”不
信其有赏也。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言不敢必得其赏也。○
“而已,《纪闻》作“则已”。言纵不得赏,非有害也。注不得解。往偾表,来谒吴起。谒,
告也。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夜日又复立表,又令于邑中如前。邑人守
门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赏。如前,与前令同也。邑人贪赏,争往偾表,表深植而不能偾,
不得其所赏也。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吴起赏罚不欺民,民信之也。赏罚信乎民,
何事而不成,岂独兵乎?言非独信用兵以成功也,大信用赏罚以成事,故使秦人不敢东向犯
盗西河也。○旧校云:“‘岂独兵乎’一作‘非独兵也’。”案:注“大”,刘本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