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26卷(下)原文译注
(2012-09-08 10:43: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26卷(下)
辩土
【原文】
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饱者{艹纴}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亻厥,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脩,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馀,就之则虚。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际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稼欲生於尘而殖於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於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馀。熟有耰也,必务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夬心中央,帅为泠风。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秕,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厚土则孽不通,薄土则蕃轓而不发。垆埴冥色,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
【译文】
,这是苗盗,苗与苗相互侵吞了。不除杂草地就要荒芜,清除杂草又会弄活苗根,这是草盗,草把苗侵吞了。所以必须除掉这三盗,然后才能多打粮食。
定要恰当,纵行一定要端直。要使行列端正,和风通畅,一定注意疏通田地的中心,使田中到处吹到和风。禾苗幼小时以独生为宜,长起来以后应靠拢在一起,成熟时应互相依扶。禾苗三四株长成一簇,就能多打粮食。
审时
【原文】
六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钜而芳夺,秮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叶藁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广走>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禾羔>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未至,胕动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是故得时之穗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歹凶>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
【译文】
注解;五曰: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垆,埴垆地也。为其寡泽而后枯;言土燥湿也。○注“燥
湿”下疑当有一“均”字。必厚其靹,厚,深也。○靹,音义缺。为其唯厚而及。■者“■”
或作“选”。■之,坚者耕之,泽○梁仲子云:“‘■’,疑即‘■’字。《集韵》‘饱,或
从缶’。”■,音义并缺。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
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
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芜,秽也。除之则虚,虚,动稼根。则草
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获”或作“种”。其早者先时,晚者不及时,
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
仆也。高培则拔,培田侧也。寒则雕,雕,不实也。热则修,修,长也。一时而五六死,
故不能为来。来丕成也。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虚,根不实。众盗乃窃。望之
似有余,就之则虚。虚,不颖不栗。《诗》云“实颖实栗,有邰家室”也。农夫知其田之
易也,易,治也。易,读如易纲之易也。○注“易纲”,梁仲子疑是“易畴”。不知其稼之疏
而不适也;疏,希也,不中适也。知其田之际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虚,亦希也。
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伤,败也。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
孙云:“李善注《文选》王元长《策秀才文》‘清甽泠风’引此‘深’作‘清’。”今案:“深”字
是,《亢仓子》作“■欲深以端”。下得阴,阴,湿也。上得阳,阳,日也。然后咸生。咸,
皆也。
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殖,长也。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于其
施土,无使不足,土,壤也。亦无使有余。余犹多也。熟有耰也,耰,覆种也。必务
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先犹速也。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
坚,好也。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本,根也。茎生于地者五分之以地。分,别也。
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速,疾也。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
其行,通其风,行,行列也。夬心中央,帅为泠风。夬,决也。心于苗中央。帅,率也。
啸泠风以摇长之也。“夬”或作“使”。○《选》注引作“夬必中央,师为泠风”,又引注云“必于
苗中央,师师然肃泠风以摇长也”。苗其弱也欲孤,弱,小也。苗始生小时,欲得其孤特疏数适
中则茂好也。其长也欲相与居,言相依植,不偃仆。○旧本无“其”字,又注作“相依助不僵
仆”,皆讹脱,今据《齐民要术》所引补正。《亢仓子》亦有“其”字。《要术》“居”作“俱”。
今案《亢仓》作“居”,与此同。与此同。其熟也欲相扶。扶,相扶持,不可伤折也。○《齐民
要术》作“相扶持,不伤折”,此亦衍二字。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族,聚也。○《亢仓
子》作“稼乃多谷”。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秕,不成粟也。
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养大杀小。树肥无使扶疏,树■不欲专生而族
居。专,独也。肥而扶疏则多秕,根扇迫也。■而专居则多死。专,独。不能自荫润其
根,故多枯死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杀其大者,养其小者也。不收其
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旧本“秕”作“粗”,下“不”字脱,并依《亢仓子》
补正。厚土则孽不通,壤深不能自达,故多孽死也。薄土则蕃轓而不发。垆埴冥色,
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
审时
六曰: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折犹坚也。必穗;稼就而不获,获,
得也。必遇天灾。灾,害也。夫稼为之者人也,为,治也 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谓根苗疏数之间也。○《亢仓子》作“耨之容
耰,耘之容手”。此之谓耕道。
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杀”或作“小”。本,根也。茎稍小,
鼠尾桑条谷也。疏穖而穗大,穖,禾穗果羸也。其粟圆而薄糠,圆,丰满也。薄糠,言米大
也。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强,有势力也。如此者不风。风,落也。先时者,茎叶带芒
以短衡,穗巨而芳夺,秮米而不香。“夺”或作“奋”字。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
衡,○旧校云:“‘末’一作‘小’。”案:《亢仓子》作“小茎”。穗阅而青零,青零,未
熟而先落。○“阅”,《亢仓子》作“锐”。多秕而不满。满,成也。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亢仓》“穗”下有“不”字。抟米而薄
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香,美也。噮,读如■厌之■。如此者不饴。○《御
览》八百四十二作“■”。窃疑上注“读如■厌之■”当在此句下。据《御览》,噮音北县切,决不
当读■也。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遂,长。叶■短穗。○“藁”,《御览》
作“高”。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钳而不香。小米故厚糠也。○
“米钳”,《御览》作“米令”,注云“令,新也”。
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
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益,息也。○旧校云:“‘益’一作‘蒜’。”案:《御
览》八百三十九作“■”。注“益,息也”,义亦难晓。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对,等
也。短秱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辟米,
不得恃辟,小也。“恃”或作“待”。○《御览》无“■”字,字书无考,下作“辟米不大”,注
止“辟小”二字,正文“得恃”及注“恃或作待”皆无。定熟,卬而死。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均,后熟多荣,
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蝗虫不食麻节也。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二七,
十四实也。○“荚”旧讹作“■”,今从《初学记》、《御览》改,下讹作“英”,亦并改。大菽
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虫不啮其荚芒也。先
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得时之麦,秱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而赤色,称之重,食之
致香以息,使人肌“肌”或作“肥”。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
未至,“至”或作“上”。胕动,蚼蛆而多疾,胕动,病心。胕,读如疛。○洪氏亮吉《汉
魏音》引此注云:“胕读如疛。”案:“肘”如“疛”,音同,知“胕”“肘”本一字也。今本“疛”
作“痛”,误,从旧本改正。《亢仓》“胕动”作“胕肿”。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
穗苍狼,○案: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字异而义皆
同。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时之稼兴,兴,昌也。失时之稼约。约,青病也。茎相若称之,得时者
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旧校云:“一
作‘以为食’。”得时者忍饥。忍犹能也。能,耐也。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
其气章,气,力也。章,盛也。百日食之,“百日食之”者,食之百日也。耳目聪明,心
意睿智,睿,明也。四卫变强,四卫,四枝也。■气不入,身无苛殃。苛,病。殃,咎。
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五谷正时,食之无病,故曰“正五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