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讨论以及其它
(2011-04-03 12:09:42)
标签:
杂谈 |
诗歌是不可理喻的,能分析的很清楚的诗歌,也许是好诗歌。但绝对不是有魅力的诗歌。
分析不清楚的诗歌,才是真正有魅力的诗歌。所以,永远不要给好诗歌下定论。要让她神秘
下去,才会有无数的读者前仆后继的去读。
举个例子,关于,顾诚那首《以树木游泳的力量》。顾诗人为什么要写?要表达什么。在顾
的心中是有解的,是确定的,是唯一的。“不知道”这是诗歌魅力的一道面纱,高明的作
者,永远不会让普通读者揭开这道面纱。
不轻易揭开面纱的诗歌是上品。一代人揭示不会,一代人喜欢和研究这首诗歌;两代人没有
答案,两代人继续;上品的诗歌永远像蒙娜丽莎的微笑。
下品的诗歌,像白开水,直白和没味道。
作者看作品,得出的结论,肯定不是顾诗人创作时的所感所想。假如,一天,诗歌评论界对《树木以。。。。。力量》做了权威的论断,读者也给于认同。
那么我相信,这首诗歌的魅力也就寿终正寝了。
诗歌的魅力与是否“凝练”关系不大。故,是不是好诗歌,凝练不是判断的标准。那么,为什么人人又说“好诗歌要凝练呢”?我个人认为,凝练只是好诗歌在某一时刻的“表现”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把好诗歌(上品诗歌)的“表现”当做了好诗歌的标准,这是完全错误的。
好诗歌可以表现为有音乐美,可音乐美并不是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
好诗歌可以表现为凝练,可凝练并不是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
好诗歌可以表现为文彩出众,可文才出众并不是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
好诗歌可以表现为文字优美,可文字优美并不是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
好诗歌可以表现为修辞恰当,吸引人,文字准确,可修辞恰当并不是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
以上的种种,全是好诗歌的“表现”,我们千万不能把好诗歌的表现,当成好诗歌的“特征和实质”。否则,新的好诗歌出时候,我们就会困惑。
比如,像秀华这个作品,红梅就会困惑:啊!不对啊!以前书上看的,老师教的,自己的体会,全是诗歌要这,要那。。。。,按那些标准,这个作品根本不能算好作品啊!
其实,以前,我们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全部把好诗歌的“表现”当成了好诗歌的“实质”。用部分代替了整体,用不重要的东西套重要的东西,用表面的东西套核心的东西;
这个错误做法,是从谁开始的?我想:是从《人间词话》,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现在,汉语的诗歌评论的基础和方法基本是王《词话》的变体。
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有新的优秀作品出现时候,感到茫然,愤怒,无法接受,因为新的优秀诗歌完全颠覆了我们评论的“知识”。
“知识”有时候是害人的,知识是束缚人类思想的绳索;知识让我们流于表面,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本质。
认清诗歌的表现不等于好诗歌的本质,对于我们做好评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让我们能更用心接触到诗歌的本质量和核心。
所以,T。S
艾略特,作品,一出来,没有人认为是好诗歌,因为以前好诗歌的表现不是这样的。以前好诗歌的表现是马拉美那样的。庞得的《地铁》也一样。这些新的好作品,用原来的文学理论完全解释不通。
朦胧诗歌在中国一出现,也是骂声一片。看看牧野耕夫老师发在本诗歌论坛的一篇回忆性帖子,大家就多知道。当时的人对那些诗歌的看法了。
直到新的评论方法出现,那些新的好诗歌才能被认定。成为正统意义上的好诗歌。
评论的知识永远落后于写作半拍子。
那么好诗歌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感觉。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首好诗歌,它一定是上品;直觉告诉我们,这不是好诗歌,它一定不是上品。
秀华的诗歌,也不是完美的。我觉的酝酿的时间,推敲的时间短,修改的次数不够。作为一个网络作者,也还可以。但要想进一步,些就得克服。
大家全说秀华的诗歌写的好,我觉的也写的不错。
可是要说好在哪里?却少有人回答上来,因为大部分人并没严肃地想过原因。
到底是什么力量感染了读者?是诗歌的写作技巧吗?是独特的文字世界吗?是真挚的情感吗?好像是,又好象不是。
外部世界是那么强大,“我”却那么渺小;外部世界无所不能,“我”却孤立无助;外部世界充满欢声笑语,“我”却暗字啜泣;“我|与世界的二元对立,我的热情与”外部世界的无情,构成了余秀华诗歌吟唱的主旋律。
虽然,她的诗歌有时候披着爱情的外衣,或者打着母子亲青的旗号。但仔细研究,没有一首诗歌表达单纯的爱情,亲情。或者说,她诗歌里的爱情,是以悲凉和无奈做底色的。
在本诗中,外部世界的代表“蝴蝶”,色彩斑斓,是美好的象征,然而,这些美好全不是为“我:而来。面对我,蝴蝶在逃跑。而我很辛苦。这些意想是崭新的,只属于这个女诗人的,然而这些意想又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这首诗歌,是“痛楚的心灵唱出的颤音,虽然,以欢乐的口吻”,快乐是表面的,痛是潜藏的,快乐是短暂的,痛是永恒的。
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痛与快乐并存。
[ 本帖最后由 种竹成林 于 2011-4-30 23:45 编辑 ]
一只蝴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