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写苍茫的诗评
(2011-02-05 13:58:19)
标签:
杂谈 |
——评余秀华的诗《爱我,在天亮以后》
余秀华的诗,差不多每首总能引起文友们的关注。如果说她的个别诗作,因为写实接近暴露,引起误解;如果说她的一些悲情诗,引发争议,还有情可原,但是,她最近在某论坛发出的爱情诗《爱我,在天亮以后》,竟然引发很严重的误读,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有文友在钟祥论坛发表诗解,说她的这首诗是其实“很轻很脆弱”。期待“很浅也很凄然”。在这位诗评家来看,余秀华的这首诗,是悲情的:从题目上来说,就是很悲情的,浅显的;从诗所表达出的来看,也是“脆弱和很轻,所有的真诚和真实也是,包括爱也是。”还有的诗友,也发表了其他的质疑。真的是以上所列的那样吗?我的回答是:否。余秀华的这首诗,是一首很好的爱情诗。现在,笔者借用钟祥论坛的那位文友的逐节逐句解读的方法,也做一评读。
先来看余秀华这首诗的题目:《爱我,在天亮以后》。那位诗友说,这首诗的题目,表述的是“很浅也很凄然”。这真是不着边际的事。余秀华之所以将这首爱情诗定位于“在天亮以后”。在这里,她是借用了隐喻的手法。天亮,就是说光明磊落,这场爱,就是光明磊落,没有什么在黑夜里的东西。敢于将爱拿到天亮去说,这本身说明了爱的热烈,爱的真诚,爱的很深情很阳光。真不知那位钟祥论坛文友,于余秀华的感受不顾的评论家,为什么会这么狭隘,这么信口乱诌,这么单凭自己的臆想猜度去捉句呢?
笔者在评余秀华的以前诗作时曾说,诗将所有的话都说的很明白,那样的诗,绝不会是好诗。读过很多余秀华的诗,笔者有种感觉,余秀华写诗,很善于运用隐喻。很多的诗人写诗,是在诗篇里运用意象来展现隐喻。像余秀华这样,在题目上,就敲定运用隐喻的,尚不多见。这里指出,很多的诗人写诗,在隐喻的运用上,除了不会考虑题目外,在正篇中,也是多追求一节之奇,或者仅仅是一句一个意象的出彩,很少有能够统篇考量的。余秀华能够在题目上开始作文章,就预示着,她的全篇诗文,都会在隐喻的面纱下,让意象更灵动,令诗篇更加的多姿多彩,让她的诗更加的含情脉脉。为此,笔者也针对性的来个逐节加以祥解:
“一、
吻我,如果你的唇和窗外的那棵树
一样安静
你一定不会责怪我有些冷凉的额头
和我
婉若秋天的内心”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安静”,“冷凉”。这是悲情了吗?否。这里是展现的爱的深沉,爱的成熟,爱的心心相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静的感觉。请注意最后的一句“秋天的内心”。秋天是最好的季节,天高云淡,很开阔的心情。作者将爱放在这个场景中去表达,那种开阔的心境,当然会是安静的了。爱的至高境界,应该是安静的。
“请看着风里的落叶拥抱我
不要探究我身体某处的夜色
不要计算
我留给你的余温”
这节的关键词是落叶、夜色和余温。落叶拥抱,那是一些过往。在这里,诗人表达的是她的大度,她很真诚地将自己的一些过往,和盘托出。不要探究,是要忘记该忘记的一些不幸,去面对新的幸福生活。这里关键在“余温”。这并不是余温,而是相爱的回忆。这是真正的爱,是不能去探究的,更不能去计算的啊。
“秋天正好,风正好,温度正好
我们约好这一次相恋
并在下雪之前
老去,不动声色”
如果说,第一节说到了冷凉,第二节说了落叶和夜色,尚还有余温。这算是冷色调的处 置,好像会使人担心,爱会发生点什么。但在这一节的第一句的三个“正好”,将爱的热烈 作了最直接的展示。那个所谓的诗评家,为啥就看不到这些呢?总之,这三节的意象是用反正对照的意象表现法写的。对此,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诗人在这些意象团里所展示的隐喻。
“二、
掸一掸你眉间尘埃
把你的过往埋进一场花开
而我没有退尽的痛楚
是一首无词的小令
供你来猜”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爱的抒发,那么,这一节是往细里写了。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她的爱,她对爱人以往的包容,都看成了“一场花开”。同时,作者调皮地希望爱人来猜度自己。其实是在告诉爱人,爱情,已将自己的痛楚冲洗掉了。请注意,这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双向的,在这里,是用两个意象团来展示的。
“为你沏一壶茶,然后
我们的日子在两颗盐里打开
浅浅的咸
抵消我们下一次险滩上的
泪滴”
这里,作者采用了缩进式的写法,更细更深入地写到了爱情的日常生活。“日子在两颗盐里打开”,很形象的表达,很深远的展往,写出了对未来的同甘苦,更加展示了作者爱的彻底性。这里不仅是很形象地表达,意象表现展控的很好。
“你不说话的时候
我们更接近一场白露
我翻阅你心事时
就可以漫不经心”
这里也是两组意象。有的文友对这组不理解,评说,白露怎能漫不经心?且不说,他武断地将两层意思粘了起来,更是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读懂。白露,在这里是秋天的指代。因为,唯有到了白露节气,那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作者这里这么说“更接近一场白露”,实际上是说,爱更加接近光明磊落,更加接近于圆满。这是作者心情的表达。接下来的“漫不经心”,就更好理解了,那是作者表达对爱的自信。
在这里,对作者运用白露的意象,笔者不得不说说《诗经•国风》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更接近一场白露”,是不是说,更接近于一场浪漫呢?我想是这样。
“三、我们挽手踏进生命的清浅
果实诉说,言语纤细
我给你的
不企及夜晚
但靠近月色”
在这部分,作者将爱的笔触,伸向了想象的时空。借助于秋天,作者说:“挽手踏进生命的清浅”,所以才有了爱的果实,有了这些动人的爱的诉说。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最后两句:“不企及夜晚/但靠近月色”。这里的月色,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是对中秋的歌唱。
“我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我们把手伸进一棵草的内心
只听取
她在黄昏里的声音”
这一节,作者意犹未尽,又借助草的意象,说明自己的身世。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开花,强调了内心的表达。黄昏的声音,更应是爱的私语。
“而你在做这些的时候
递给我一个眼神
就好”
写到这里,作者沉醉在爱里,只是要求爱人,看她一眼。那种爱的期待,很形象地作了表达。这样的结节,收束的极妙。
以上分节解读完毕。笔者在这里要说,这样的每节解读诗的评说方式,其实并不可取。笔者之所以要这么做,实在是看不惯个别所谓的诗评者,以己所欲,以己之偏见,强加于诗人的误读误导。是的,余秀华的诗,多是写自己的心情文字,且最近她写了一些引发争议的诗作。但是,余秀华的这首诗,是写于2009年9月19日的。读过余秀华很多诗作的文友,应该知道,余秀华当时多是不写悲情诗的。再说了,靠主观的臆想和猜度,而不是根据诗所表现的艺术性去解读这首诗,更是不应该。所以,这是笔者写这篇评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故,对余秀华诗中的隐喻和意象团的构建等分析,限于篇幅,就不去再一一祥细叙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