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画刊:画刊丛中的一朵小花

标签:
杂谈 |
分类: 涂鸦 |
http://s4/bmiddle/6164cc2ftcecfbf67b630&690
春笋画刊:画刊丛中的一朵小花
图、文/陈慧岩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写到好人好事时常好使用“雨后春笋”这一成语。至于为什么是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前或其它什么时候的春笋,生长在太行山上的我其实是一知半解。后来通过查资料我方得知,由于竹子的地下茎(竹鞭)同地上的竹子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既能贮藏和输送养分,又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到了春天天气转暖时,竹鞭上贮足了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养分的芽,就开始萌发长成春笋。可是,这个时候土壤还比较干燥,水分不够,所以春笋长得不快,有的还暂时藏在土里。待下过一场春雨后,土壤里水分多了,土质也变得很松软,这时吸足了水分的春笋便像箭一样纷纷窜出地面。有时一昼夜可以长高1米多,尤其在春雨过后,24小时之内可以拔高2米,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长成竹林。了解了春笋在雨后旺盛的生命力后,对成语“雨后春笋”的含义我才算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初看到《春笋画刊》时,我误认为她是盛产竹子的南方城市所办的刊物,但细翻之下,我心中暗喜,这本不起眼的刊物其实与我有相当深的缘源,一是她的编辑者为晋东南文化局,我从小就生活在晋东南这块沃土上,“美不美,故乡水”,看到她是本家乡编辑出版的刊物,心底油然而生几分亲切感;二是她的印刷者为晋东南印刷厂,十年前我买房子时,就买的是晋东南印刷厂的家属楼。因此,看到位居北方的故乡编辑出版了这样一本有着南方意味的刊物,我想编辑者大概是取了春笋生命力旺盛的寓义,意即试图通过刊物这个平台培养出大批美术爱好者或工作者。
http://s12/bmiddle/6164cc2ftcecfc38bb999&690
清楚记得那本少人问津的《春笋画刊》为总第四期,1982年6月出版,除四封外共有8个页码,由于她不像现在的书刊一样印有版权页,除在封底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我找到出版者为晋东南文化局,印刷者为晋东南印刷厂外,其它更为详细的信息,从她本身无从得知。我把目光转向手头收藏的有关晋东南的文字资料和茫茫“网海”,然而除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有一本《春笋画刊》第三期在叫待售外,其它几乎一无所获。于是我便留了心,在贩书买书的过程中注意留看她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除却买下孔网上的那本第三期外,在旧书摊上我又购到了一本总第二期。从三本刊物出版的时间跨度上我断定,该刊为半年刊,第二期的出版时间为1981年1月,依此推论,那么她的创刊时间应为1980年的6月份,到1985年5月份晋东南地区解体,她应该共出版了七至八期。若此来看,页数既薄,刊出又少她的少有人问津就成了理所当然。
http://s15/bmiddle/6164cc2ftcecfbbaecce1&690
翻看刊物中的内容,我看到她其实不副“春笋”之名,作者从幼儿园的幼儿到耄耋老人,从学生、工人到社员,从美术爱好者到专业工作者,涵盖面极广。刊出的美术作品也极为丰富,有年画、素描、国画、漫画、速写、连环画等,但刊载最多的当数木刻版画,估计这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鲁艺一批美术工作者来到本区,为当地培训了一批美术人才,版画也从此开始出现”(长治市城区志318页)有关。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二期的封三右下角,我发现了关于该刊的更多信息,一是刊头题字为牛硕臣和栗留义,二是封面设计为郭春生。但对此三位也只是仅知道名字而已,把目光从刊物转向网络,结果却大失所望,百度搜索中关于牛硕臣的词条仅有1条,关于栗留义的有4条,关于郭春光的相对要多,有5万余条,但逐页看去却全不是我要找的“郭春光”,真是网海虽大,却无我想要的资料。
http://s13/bmiddle/6164cc2ftcecfbd9c55a6&690
将搜寻的目光从文字资料转向寻找曾经的经历者,念及此处,我的精神曾为此一震,因为我就住在晋东南印刷厂,虽然现的印刷厂已是昨日黄花,只能活在一些人的记忆中。2008年11月,晋东南印刷厂进行了整体产权转让,被房地产公司购卖,现已更名为乐苑三区,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晋东南印刷厂已经丧失了往昔的影子,除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四栋家属楼外,厂房和职工住的平房已被全部拆除,临近延安路的地方,两栋摩天大楼更是已拔地而起。不过,地名虽换,工人却大部分依然健在。令人遗憾的是,我拿着三本《春笋画刊》接连走访了多位曾在印刷厂工作的老工人,画刊却均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一位十七岁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年工龄的老女工忆起过去,满脸充满向往,“那时的活儿真多呀,什么小说、毛选、邓选等等,活儿多的干不完……”我问她,晋东南印刷厂是哪一年建厂的,没想到她也是一脸茫然,只是说应该很早就有了,她上班那会儿已有了。其实对很多事物我们往往就是这样,不到较真的时候,我们感觉对他很了解,而实际上却是一无所知。比如我在晋东南印刷厂已生活了十余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我的心中口中每日都要想到或说出晋东南印刷厂的名字,但是对她的来龙去脉我却一无所知,不仅是我,即使依赖她生存的职工也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她的历史。
http://s8/bmiddle/6164cc2ftcecfa980cbc7&690
看到我对着几本画刊发呆,妻子拿起随手翻看,当看到一幅国画作品下印有“贾大一”的名字时,她对我说“贾大一”她认识,是她爸也就是我岳父在高平望云煤矿时的同事,不过现在他早已不是矿工,而是一名专业书画家。我接过杂志一看,原来是第四期上登载的“高平‘春蕾画会’作品选”,画刊上同时介绍说,春蕾画社由高平县十余名青年业余美术爱好者组成,并于1982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第一次“春蕾画展”。《春笋画刊》上刊载的只是部分作品,作者除贾大一外,尚有张剑舟、徐广鸿、王保良等。通过了解我得知,贾大一出生于1961年,现为晋城市文联副主席,当然在文联副主席前尚有一大串中国或山西省什么协会的会员或理事等名头。他是一位书画合璧的艺术家,其山水画,布局充盈,章法茂密,点线绮集,繁而不乱,运以诗心,把其脉气,得其精气,形其神气,已逐步形成其独特表现太行山水之艺术语言;其书以行草书见长,磅礴、雄浑、厚重、古雅、朴茂、简静,是其“贾体”书法之基本风貌,被喻为“晋城书画界承上启下的扛鼎人物”。其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赛事中获奖。出版著作有《山水写真——贾大一太行速写》等。张剑舟字玄木,号瓦鸣堂主人。1960年生于浙江舟山,祖籍山西长子,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晋城市书协副主席、晋城市书协石民印社副社长、高平市书协主席、高平市书画院院长。其在博客上明码标价展售其书画作品,书法为每平尺1000元,国画山水为每平尺2000元,篆刻是三公分内1500元。
http://s9/bmiddle/6164cc2ftcecfc6566b97&690
看到贾大一、张剑舟等人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已由“业余美术爱好者”升级为正式的书画家,并取得不菲的成就,我心中很为《春笋画刊》感到高兴。《春笋画刊》是短暂的,但她毕竟以自己为平台推荐鼓励了一批作者,这些作者也不负所望,象蓄势待发的雨后春笋一样长成了茂密的竹林。依此来看,《春笋画刊》即使少有人在意,少有人问津,也便没有白在世上存在过了。
从1980年到现在,时间已整整过去32年。32个年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春笋画刊》而言,这段时间却足以让她的身世变的扑朔迷离。或许关于她的真相永远留在了1980年至1985年这段岁月里,亦或许还留存在某些人的脑海中。俗话说:盛世修志,资政存史。通过对《春笋画刊》的一番探究我方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间会带走一切,即使是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若不加以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记忆中也会渐渐变的模糊,直至消逝。因此,修志存史实在是件功德无量的事。
http://s16/bmiddle/6164cc2ftcecfc7681d9d&690
在《春笋画刊》这本刊物上,除晋东南文化局、晋东南印刷厂等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名称之外,还有长治建山机械厂、社员等名称也已经或正在被人们所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