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查体的时候打针抽血都很勇敢,在家里打针抽血害怕就哭
(2019-06-20 20:30:24)分类: 教育 |
说起医院,不仅是孩子最不愿意去的地方,而且大人也是不愿意去的地方。接种疫苗、生病、验血、打针都是每个孩子和大人都绕不开的疼痛体验。我看过很多书籍、案例、影视作品、中小学生写的去医院的文章,看出来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中小学生在学校、幼儿园查体的时候打针抽血都很勇敢,在家里打针抽血害怕就哭。
究竟是什么问题?
一、原因
1. 幼儿园、中小学原因
(1)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差异。
幼儿园、中小学孩子很多,就是一个大环境。别人能遵从的号令,他会出现一个从众心理,也会跟着遵从,也会比较自立、坚强。但家就是一个小环境,在大环境里,不可以撒娇,面对的是老师、领导。而到了家,在爸爸妈妈或是其他家人面前都是特别依赖感强、会发嗲、会示弱,很想体会家长的疼爱、保护。
(2)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的话如同军令,一个吐沫一个钉。
幼儿园、中小学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规章制度都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许例外,孩子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老师比较严格、苛刻,老师的话就如同颁布的法律,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随性更改。
(3)幼儿园、中小学有加分、奖励制度。
在幼儿园、中小学,有老师的指导,孩子们会争相表现,以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奖励,在中小学里面会让班长、副班长、团支书或大队委、其他班干部、各学科课代表给加分,因为大家都想做一个勇敢的乖宝宝。每天老师给孩子家长汇报的时候,很希望让老师在孩子家长面前夸奖。因为孩子们也有荣誉心,都想在老师心里面做一个勇敢的乖宝宝。
2. 家庭原因
(1)家长用“打针抽血”吓唬孩子、凶孩子、强迫孩子、威胁孩子、对孩子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利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
现在仍然有家长会说“不听话我就带你去医院,让医生/护士阿姨给你打针抽血”、“上个医院你哭什么哭”、“你都多大了,打针抽血还哭,还不如小宝宝”“比比谁勇敢”“只要去打针抽血,就给你买玩具、漂亮衣服”等这一类的话,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也强化了孩子对医院、医生、护士、打针、抽血的恐惧感、甚至还会反抗。
(2)家长故意欺骗孩子
从影视作品上看到,很多孩子家长用出去玩的方式把孩子骗到了医院,孩子本身是对医院的恐惧感是很强的,只能通过嚎啕大哭来表达家长是骗人的。
(3)家长给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工作
对于孩子去医院,家长不是不上心就是不会做工作、做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对,没有事先给孩子说好。
二、怎么做
1. 家庭方面
去医院前一天晚上要对孩子实话实说,可以陪孩子看一些描述医院、医生、护士工作的动画片、绘本读物,强调打针抽血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在科普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减少对医院、打针、抽血的排斥,相关的绘本比如:《哈利去医院》、《噼里啪啦细菌来啦》、《张恩莱儿童健康绘本》、《贝尔熊生病了》、《我也想生病》、《你好,安东医生》、《打预防针,我不怕》、《医院不可怕》、《不得了的病菌》、《别输给感冒啊》、《我可不怕打针》、《狮子不怕打针》、《第一次打针》等。也可以陪孩子玩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的游戏,让孩子熟悉医院的、医生、护士的工作、打针抽血的意义。
去医院当天可以给孩子带一些吃的、绘本读物、小玩具等,也可以买一个会说话的教育机器人陪孩子说话、讲故事,从而更好的转移孩子注意力。
最重要的要鼓励肯定孩子,鼓励肯定孩子,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幼儿园、中小学方面
在幼儿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正确理解打针抽血对身体健康的意义,组织孩子看一些描述医院、医生、护士工作的动画片、带领孩子参观宝宝医院等区角游戏,让孩子熟悉医院的、医生、护士的工作、打针抽血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孩子班里当医生、护士的家长科普健康教育的知识,孩子充分理解了之后,从而减少了对医院、打针、抽血的排斥心理。
在小学,老师可通过教育教学、班会、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医院的医生给学生讲解医疗方面的知识,让小学生知道生病了要去医院就医、治疗。在学校组织体检时,可以让不怕医生、不怕打针、抽血的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学习榜样,
在中学,班主任老师和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任课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举一些和医院有关的练习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教学实验延伸到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导害怕去医院、害怕打针、抽血的青春期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