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毕业生存在就业短板吗?

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http://img.gmw.cn/imgnews/attachement/jpg/site2/20140330/bc305baebed814a199f911.jpg
东北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上人头攒动。 新华社发(张文魁摄)
“金三银四”,又到了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时刻”。然而这个“黄金季”并没有让来自农村的四川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柯帆看到太多希望,眼瞅着金三月即将过去,工作却依然没有着落,急火攻心,他却只能无奈地感叹:“形势严峻,实力不强,还被农村背景‘拖了后腿’。”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城市生源毕业生并无明显差异。而早在去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却明确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那么,这两项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结论差异何来?谈了多年的农村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该如何破题?
结论为何存在差异?
《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撰写者之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表示,样本量和统计截止时间的不同是造成该结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春玲向记者介绍了《社会蓝皮书》的调查取样方法:“我们从全国的高校中选取了12所高校,分别为4所重点本科院校、4所普通本科院校和4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基本能概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李春玲说:“确定调查的高校后,我们又通过严格的随机抽样,于2013年6月至10月追踪调查了这些高校的1600多名应届毕业生,并于9月底统计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但她坦陈,教育部的样本量更大。
李春玲表示,教育部的统计截止时间可能会比《社会蓝皮书》更晚。“我们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是9月30日,体现的是学生毕业两个月后的就业情况,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其他两类院校毕业生,而高职毕业生更多地来自农村家庭。如果不区分学校类型而笼统地统计毕业生平均数就业率,就会掩盖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
“毕业两个多月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最高,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紧随其后,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在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有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9.5%。”李春玲指出,普通本科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中确实存在着困难。
农村毕业生就业,难在哪儿?
“从去年到现在,我投了数百份简历,只有十几个给了答复。”柯帆告诉记者,参加面试时,自己就曾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谈吐不得体等而感到异常紧张、焦虑。
已经毕业的农村学子王启峰,回忆起当初的求职经历时表示,费用“吓人”、没有“背景”,都是自己的“软肋”。“各种考试费、路费,再加上购置正装的费用,数额惊人,而学校提供的求职补助只有几百块。比起城里娃,自己又没有社会关系,总担心在‘拼爹战’中落败。”
经济上的压力、综合素质的差距,都是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李长安认为,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城乡生源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是城乡大学毕业生求职境遇不同的首要原因。“大量数据表明,近几年农村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较低。”
“之前我们也做过相关调研,发现找‘一般工作’——非国企、民企等,主要靠学历,城乡差别不大;但是要找‘好工作’——国企、公务员等,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关系就比较重要,而这显然是农村生源的短板。”李长安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近年来二、三本院校盲目扩张,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学生,但这些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无法保障教学质量,也导致农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