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立足乡土中国的“试验员”

(2013-10-13 07:24:29)

  2013年09月11日16: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温三农”、“中国农民代言人”等,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的代名词,他专注于中国“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称自己是行走在乡土中国的“试验员”。

http://www.npopss-cn.gov.cn/NMediaFile/2013/0911/MAIN201309111653000308834756569.jpg

温铁军(左一)在厄瓜多尔调研。

坚持做一名“试验员”

1968年温铁军去农村插队,有了11年农村生活经历;自1986年开始,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试验区工作,这些经历让他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了解,坚定了以试验做学问的方法。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温铁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实验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他先到美国学习现代科学方法,接着去世行总部学习项目操作经验。

“我经过多年工作才懂得,真正在社会科学领域做研究需要很大韧劲,坚持不争论,才可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积累自主创新能力。”这位长期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试验员”,有了多部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果:《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解读苏南》、《“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这些著作多次再版。

提出“成本转嫁论”

通过长期的农村试验,温铁军得以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高度上来研究“三农”问题。他在《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中提出,中国通过向农村转嫁制度成本的方式完成内向型工业化原始积累,这在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起到了基础作用。

“总结几十年的调查、试验和国际比较研究,我形成的基本理论是5个字:成本转嫁论。”温铁军谈道,中国之所以会产生“三农”问题,主要是因为“三农”承载了过量的工业化制度成本。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派生了工业化制度成本转嫁。

温铁军还拓展了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国际视野。他在40多个国家做调查研究试验,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三农”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农民承受劳动力转移风险的能力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

立志传承乡土文化

2003年,温铁军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农村建立了服务“三农”的组织,以期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温铁军表示,复兴当代乡村建设的特点是“以人民生计为本,合作组织为纲,多元文化为根”。“怎样真正做点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几千年乡土文化传承的事情,这是国人该思考的问题。不要让中国乡土文化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掉。”

“农民无书可读”。发现这一现实问题后,温铁军专门组织力量编辑“田间地头丛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平民教育文化丛书”的编辑工作。

2012年3月,由温铁军担任执行院长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西南大学成立。温铁军告诉记者,为促进两岸乡建事业形成良性互动,他下一步计划与福建农林大学协商建设“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温铁军提出了复兴乡村建设事业、建设中国软实力的构想: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培训新乡村建设各地试验区骨干,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要形成百年乡村建设史研究和国际化乡村教育,福建农林大学则是推进两岸乡建的本土经验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试验基地。

温铁军认为,只有知识生产者自觉参与服务“三农”的实践,体现群众参与、群众享有、为群众谋福利的追求,才能把小圈子自娱自乐的知识生产从书斋里解放出来,这应是思想理论界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记者 陈叶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