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教育怎样做到“严进严出

(2011-12-18 18:56:47)
标签:

杂谈

博士教育怎样做到“严进严出”
类别:默认分类 | 浏览(41) | 评论(0) 2011-12-17 14:24
 

西南交大清退“超期博士”,确实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传递出学校重视博士教育质量的信息,但是,要真正做到博士教育“严进严出”,仅有依据求学期限进行的淘汰,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加强博士教育的过程管理和过程淘汰。

 

一个事实是,在西南交大的清退名单中,有长达10多年的“挂名”博士,这表明,此前该校的博士教育过程管理并不严格——如果严格,这些“超期博士”早就应该清退了,而不是集中进行“大扫除”。

 

诚如西南交大副校长范平志教授所说,“严进宽出”难以培养出创新型高级人才,但客观而言,在我国博士教育中,“严进宽管宽出”却普遍存在,在学历社会影响下,一些博士生本就抱着混文凭的目的,而进校之后,导师对其课程、培养要求并不严,这些博士或由于在职求学,心思并不在求学上,或边求学边兼职打工,于是影响博士学业,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在学校要求不高时,就“混毕业”,而一旦要求高,就难以顺利毕业,超期就在意料之中。

 

要改变这一现象,关键在于完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在招生、培养、管理中的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实行导师制,但“导师不导”的情况并不鲜见,调查显示,随着近年来的研究生扩招,有的博士导师1人同时带40多名博士,加上硕士,学生上百名,很显然,这样的导师,根本就难以起到导师的作用。还有的导师则成为“老板”,把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为自己的项目打工,这既造成导师和学生关系的异化,也让学生的求学精力被分散。

 

另外,我国导师制还受到教育行政化和学术行政化的影响,一些学校在招生中,用学校的学术资源去交换各种社会资源,因此,博士招生不是坚持学术标准,而是出于利益和资源考量(包括学校的博士点、博士规模、获得课题与经费),有一段时间,官员、老板纷纷攻读博士,从近年来高校清退的超期博士看,这类博士占了不小份额。

 

在国外一流大学,导师制赋予导师在招生、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要求导师必须与学生经常交流、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这一制度强调导师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也通过导师的声誉,保障了博士培养的高质量。当然,这一制度要求高校推进教育和学术去行政化,具体而言,就是推进教育本位和学术本位管理,在博士生的招生、培养中,排除行政和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包括根据导师的能力确定的博士招生规模(在国外,导师同时带教博士只有几个或不超过10个),在博士培养中,坚持学术原则(导师不能安排学生做与博士论文研究无关的工作),以及建立导师竞争机制(没有所谓的博导头衔,凡是助理教授或副教授以上教授都可招收博士)。

 

如果我国能推行学术管理,完善导师制,那么,博士生的过程管理也就得以强化,难以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就被淘汰了,而不会等到集中清退。同样,由于有严格的过程要求,想混张文凭者自然也打起退堂鼓。

 

提高博士教育质量,不是单靠“年限制”、“淘汰制”就能解决的,如果没有导师制的配套,没有整体学术环境的改善,很难达到博士教育“严进严出”的境界。这是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注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