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谈廿四史(106):父亲给儿子屁股一顿最冤枉的板子

标签:
廿四史曹相国世家萧规曹随曹参史记 |
分类: 蒋谈廿四史 |
——读《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随笔
“萧规曹随”,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司马迁在《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里面,为我们描写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第二位相国曹参的人生轨迹。
早在汉高祖刘邦论功行封并“以萧何功最盛”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站出来为曹参打抱不平,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要知道,当时是“群臣争功”,既然有人出面为曹参说话,曹参本人就应该也有表态的。但是,我们至少在《史记》里面看不到这样的事情。这说明曹参信奉的是“不争”。
我经常说,职场上的人际关系都不是因为大是大非问题搞坏的,而是被琐碎细节问题搞坏的。既然在论功行封时有这一争,就说明曹参与萧何各有自己的本事,各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就可以各自不服气,甚至各自在下面做小动作。但是,非常幸运的是,萧何和曹参没有这样做,萧何并没有因为自己“功居第一”而无视曹参的存在,反而在病重期间认同曹参做未来相国的后选人。对于萧何来说,这需要相当的胸怀;对于曹参来说,这也是他努力后被认同的结果。
曹参是西汉政坛上一位信奉黄老之学的政治家。他与萧何“不争”,就显示出黄老之学的要义。他在齐国为相的九年期间,也是“其治要用黄老术”,其成果是“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如今,一些地方官员晋级进京以后,都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能干的人随身带来。但是,曹参接替萧何的时候,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的都是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他把那些在言语文字上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员都斥退撵走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上任以后,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立即做“后任否定前任”的事情,而是“日夜饮醇酒”。当有人上门来劝说时,曹参立即给他们拿美酒喝;当他们喝过后想说些什么时,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有机会进行劝说。渐渐,习以为常。
最可怜的是曹参儿子曹窋的屁股。曹窋与父亲曹参一起在朝中做官。当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并让曹窋带话回家的时候,一向“不作为”的曹参大怒后在儿子屁股上结结实实地打了二百板子,随后到汉惠帝面前讲出了“萧规曹随”的心愿。这或许是历史上中国家庭中父亲给儿子的一顿最冤枉的板子。
司马迁认为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符合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我则想说,曹参执政是以表面上的“无为”甚至“不作为”带来整个社会的“有为”。(2020年7月21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