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谈廿四史(40):蒙恬因筑长城受到指责是不公平的

标签:
蒙恰秦长城秦朝大将文化大咖廿四史 |
分类: 蒋谈廿四史 |
——读《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随笔
“万里长城永不倒”,这还是我青年时代记住的香港歌曲里面的一句歌词。现在,翻开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八,可以知道连接、修建这万里长城的就是秦朝大将——蒙恬。不过,这位能够让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拔地而起的大将,最后的人生结果是“吞药自杀”。
蒙恬是“官三代”。他的祖父蒙骜曾经参加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宏伟战争,并且屡立战功。他的父亲蒙武也曾经与大将王翦一起出生入死,为秦王朝的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对于这样流淌着英雄血脉的家族,秦始皇自然不会忘记。“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蒙恬不愧出身于英雄的家族。他的功劳应该有两个。第一个功劳是“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第二个功劳是“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当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问题出在蒙恬的弟弟蒙毅的身上。当时,蒙毅也获得秦始皇的“尊宠”,“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其威风不在哥哥蒙恬之下。秦始皇曾经因为宦官赵高有罪,让蒙毅法办他。但是,蒙毅还没有来得及下手的时候,秦始皇就“翻脸比翻书还快”,不但赦免了赵高,还“复其官爵”。但是,“世世卑贱”的赵高心里却对蒙家兄弟埋下了仇恨。所以,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开始下手了。先是派人杀死了蒙毅,接着要杀蒙恬。蒙恬先是讲述自己一家三代“积功信于秦”,强调的是“功”;然后讲自己率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强调的是“忠”。但是,这个时候是“说你行,你就是行;说你不行,你就是不行”,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征之一,是“信任”你的时候,你可以随时伴随在帝王的身边,也可以把心里话相当程度地讲出来;不信任你的时候,你一不要想再出现在帝王的面前,二不要想把自己的思虑再转达给帝王。”这个时候,蒙恬的内心肯定有一万个草泥马在奔腾,他一方面愤怒地发问:“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另一方面自嘲地表示:“我大概是修长城的时候,挖断了哪里的地脉,该遭天罚吧!”最后,他无奈地选择了“吞药自杀”的路径。
中国历史上讲究为尊者讳,为死者讳,也就是不去说死人的坏话。但是,司马迁仍然指责蒙恬在筑长城、修驰道等问题上,“轻百姓力”——不顾民众疾苦,“阿意兴功”——拍秦始皇的马屁。我还是那句话:指责前人,是后人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情。不知道司马迁是否想过,假如蒙恬当时就拒绝筑长城、修驰道的话,他能够活得下来吗?
在历史上,一些经常指责别人不进行反抗、或者煽动别人进行反抗的“文化大咖”,自己是不会进行反抗的。司马迁,应属于此。(2020年5月16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