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与中国老庄

标签:
夏目漱石老庄梦十夜日本千円纸币悟道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8月30日(星期四)篇】
人们一定不会陌生,夏目漱石——这位曾久居日本千元纸币一面的近代文豪。日语的“夏目”,翻译成为中文就是“枣”。反过来说,把中国的“枣”,在日语汉字中写成“夏目”——“夏天的眼睛”,也应该是浸透着中华文化的日本语言文化的一个亮点。或许因为是这样,我一直认为“夏目”这个姓,在日本应该是源于遥远岁月的世代农家。不过,夏目漱石可是1867年出生在繁华江户城(今天的东京)的幕僚人家,只不过是从小作为养子辗转多家,屡遭冷漠,孤寂的内心里的阴影面积不必去乘,要多大就有多大,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生涯。
有一说是夏目漱石12岁就进入了东京著名的汉学墅——二松学舍,有一说则是说他14岁时才进入的。因为我不从事考据,认为两年之差并不重要。我更看重的是,夏目漱石在这里立下雄心壮志,一定要以汉文“出世”,也就是要在未来凭借着汉文打拼事业闯天下。这个期间,他熟读中国古典,其中包括《老子》和《庄子》。
1892年的夏天,25岁的漱石成为东京高等师范的讲师。在此期间,他撰写出一篇有关东洋哲学方面的论文——《老子的哲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提出了“平等主义”这一观念,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平等相处。同时,夏目漱石因为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开始出现厌世的倾向。有研究者收集整理了夏目漱石这段时期所创作的诗歌,发现“道”、“白云”等包含老庄意蕴的字眼频繁出现在作品中,一种悟道、舒怀、淡泊功名的情感在文字间弥开来。
四年之后,夏目漱石接受教育部的好意,赴英国留学两年,在那里他饱尝异国思乡之苦,但所接触的欧美文学,受到很大的冲击与启发。这个时候,夏目漱石曾经对中国的老庄提出过批评,对深谙汉学的日本学者赖山阳也提出了批评。谁也没有想到,他苦学英语,喜着西装,却在归国后的第六年的盛夏,依据中国的老庄思想创作出一系列短篇小说——《梦十夜》。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这十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十个怪异奇幻的梦,有研究者考证得出结果,这十个梦全部是对中国《庄子》进行阐释所得到的衍生物。或者可以这样说,夏目漱石尝试用西方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东方文化中的道学精神。
年轻时的夏目漱石相信“非人情”,但是到了夏目漱石创作生涯的晚年,经过了东西方文学批评的交流与碰撞,夏目漱石提出了一个响亮的美学口号——“则天去私”。“天”为何物?“私”为何意?天,或可理解为天道或自然法则。私,人的原始欲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一条重要的哲学观点。“则天去私”,用天道来规范人的私欲,何其相似,夏目漱石晚年这一美学理念无疑也是在老庄哲学启发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