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共享经济共享坟墓墓友合葬共享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4月10日(星期二)篇】
共享雨伞、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如今,共享经济已经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日本甚至还被玩出了一波新操作——“共享坟墓”。
“共享坟墓”是位于东京都荒川区的町屋光明寺的住持大洞龙德开拓出来的创新产业。目前町屋光明寺已经开辟了1500个待售的墓地,一个墓地最多可以由6个人共享。据大洞龙德住持分析认为,共享坟墓最初的利用者可能是LGBT群体,接下来就会吸引高龄未婚的女性,再后来可能就是跟故乡的亲人们已经没有什么来往的都市移民们了。
事实上,在“共享”这个魔性的词语还没有大范围出现前,日本就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共享坟墓”。比如2012年年初,东京多摩地区的都立墓地,一个可容纳4万人的小平陵园就独辟蹊径,打造了一个“树木葬”。墓地的形式呢,则是在椿树、樱花树等树下预备一个宽1米5米、深2米多的共同埋骨洞,可埋葬5至10人的骨灰盒。小平陵园的这个“树木葬”的一期工程共设有500个共同埋骨洞,前来申请安葬的多达8000余人。另有还有16万人已经为自己预订了还没有启动的二期、三期工程。
众所众知,日本和中国一样,是根深蒂固的儒教国家,在孝道理念下,大家重视厚葬、坟墓风水,并且都有祖宗崇拜等。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第一次执政后,就回故乡山口县重新修缮了先祖代代的坟墓,凡逢年过节都会率记者团在众人的围观下上坟。这跟刘邦称帝后还乡为先祖修缮陵墓,韩信衣锦还乡后找漂母修祖坟并无两样。那么是什么让日本人变得越来越“想得开”,开始热衷于跟非亲非故的人“生不同裘而死同穴”呢?一言概之,是生活,是生活让人们接受了变化,学会了妥协。
首先,高龄化社会的加剧发展,导致日本的坟墓用地面积与死亡人口数目的比例开始失衡,墓地价格逐年上涨。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算结果,在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间,日本合计死亡人口就会达到1300万6000人,所需墓地面积总和为650万平方米,相当于139个东京巨蛋球场那么大。在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再没有比这更令人头疼的事了。而“共享坟墓”的出现,既可以节约土地,又能解决很多因为经济原因而“死不起”的问题。
其次,日本社会价值观多样化,部分城市已经认可同性婚姻,选择终生独身的男女也越来越多,像过去那样男子继承祖坟,女子葬入夫家坟墓的风俗开始变得不大现实。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国势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 65岁以上的女性里每5人就有1人是单身,而65岁以上的男性里每10人就有1人是单身。日本中央大学的山田昌弘教授也分析称:“在过去的日本,一辈子单身的女性会被葬在家族墓地里,由侄子或外甥供养。可现如今,日本人血缘观念日益淡薄,迫使上了年纪的单身女性不得不自己为自己准备墓地。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她们缺的不是钱,而是一个伴儿。我认为,这种跟别人合葬的需求今后还会越来越多。” 另据大洞龙德住持介绍说,他创建“共享坟墓”的灵感,就来源于一位女性。这位女性是女同,年龄大了开始考虑最终归宿的问题,觉得一个人承担墓地的费用有些吃力,“如果能够和朋友们一起入葬就好了。” 日本还有一名纪实文学作家松原惇子,她曾经专门创建了一个可供终生单身的女性们使用的“共享坟墓”。墓地位于东京都的府中市,外观也设计的非常女性化,是椭圆色的白墓碑,周边植满了玫瑰花。”
另外,日本还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共享坟墓”的方法,就是把去世亲人的骨灰都放进寺庙的佛像内部。位于大阪市天王寺区的一心寺从1887年开始,就建造了“骨灰佛”,佛像内部中空,一次可以容纳上万人的骨灰盒。目前,一心寺中已经有14座“骨灰佛”。自2007年到2016年,一共有22万3千人申请将自己或亲人的骨灰盒放入“骨灰佛”中。这可以说是日本最具历史的“共享坟墓”了。
其实吧,我认为,无论是哪种行业,都要贴合时代的需求和不同人群的期待,能切实地解决社会性问题。所以,日本寺院、陵园的这种挑战与创新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