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人生态中国留学生日式交友日本留学日式交往 |
——【旅日华人生态】之十七
胡岳是一名自律又独立的日语专业学生,从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起,他便再也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不管是学费或是生活费,全是他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一点点赚来的。得知此事的日本外教便给他介绍了一份新的兼职工作——教一位来自日本的老先生中文。
这位日本老爷爷名叫中野,是地地道道的京都人,在当地拥有自己的旅行公司。因为工作原因,中野爷爷早年便时常往返中国,因而对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格外感兴趣。如今他年纪渐长,又放不下对中国文化的一腔热爱,索性扔下了公司,申请了中国国内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生,特地从日本飞来学习中文。于是,胡岳摇身一变,成为中野爷爷的汉语老师。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两个人散步喝茶聊天的身影。两人相处时,常常也是胡岳讲日语,中野讲中文,两个人相对着叽里呱啦一通,旁人看起来倒是颇为有趣。
老爷爷上了年纪,中文也不甚流畅,在中国生活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胡岳是个热心肠的男生,时常帮老爷爷料理生活上的问题,帮老爷爷买菜办手机卡。中野爷爷自然十分感激,作为感谢,经常请他在家小酌。胡岳本身就爱喝点酒,两人因此更热络起来。去年年中,胡岳作为交换留学生来到日本,中野爷爷便不辞辛劳地从京都来到福冈机场,专程来接胡岳入学。今年冬假时,他还约胡岳去京都,到他的家里玩耍留宿,招待地十分周全。
胡岳发现,在中国的时候,和朋友长辈们聊天,他们尤其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仿佛查户口一般,连自己的二姑妈家里有几头猪这种问题都一定要搞清楚。但是,中野爷爷一家仿佛对他的家事身世丝毫不感兴趣。两人相识两年多,像“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呀“家里几口人”呀这样的问题,中野爷爷甚至连一次都没问过。一次吃饭时,胡岳便有点好奇,问中野爷爷道“为什么您从来不问我家里的事情呢?”中村爷爷停下手中的筷子,思索片刻方才回答说:“我认为啊,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情义’,表达亲密的方式通常是事无巨细的关心;但是日本人的友情却不是这样的。日本人重视‘距离’,即便关系再要好,日本人都会带着一种诚惶诚恐,生怕给你添麻烦的态度。所以说啊,万一我问出来而你不想回答的话,不就是给你添麻烦了么。所以我才从来不问的。”
“不给别人添麻烦”,正是“日式交往”的关键词。
“中国人一起抽烟的时候,不管是相熟的人还是初次见面的人,经常会递烟给对方。如果自顾自地抽烟的话,肯定会被当成‘小气鬼’。但是我来日本之后,发现日本人却没有递烟的习惯。”说到这儿,胡岳停了停,才道,“你肯定觉得是日本人小气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中野爷爷告诉我,这是因为日本人担心如果递给你烟,但是你本身却不抽烟的话,这烟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就会让你很尴尬吧。所以啊干脆不要递烟了,省得对方尴尬。另外,日本人就算抽烟的话,也会专门去餐厅的吸烟区,这正是因为怕妨碍别人啊。”
“一开始会觉得很不习惯。”胡岳说,“在中国,想要表达和一个人关系很好,是恨不得掏出心肝肺来给对方看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对方是不是真的想要看你的心肝到底什么模样。跟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人交往时,是要一步一步试探着来的。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有点不太习惯。但是有时候比起国内那种 ‘你是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轰轰烈烈来说,这样 ‘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友情,我觉得似乎挺不错的。”采访的最后,胡岳这样对记者说道,“你和日本人的友情,真的不能指望太多啊!”
因为历史文化的种种差异,每个国家的居民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交往模式。对于异国的人际交往模式,我们很难直接用“好”或者“坏”,“热情”或是“冷漠”这样单一维度的词语来直接定义它。然而,我们必须得承认,选择是否接受适应异文化环境归根结底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但是,尤其是对于特地来日本交流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如果选择固步自封,一味地排斥并抵触外国的文化,显然是不会成长的。(本文作者系《日本新华侨报》实习记者 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