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部活”多让师生累成狗

标签:
部活日本教育家日本学校俱乐部活动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3月25(星期五)篇】
强烈的集团意识,是日本人赖以生存的“法宝”之一。这种意识不但体现在走入社会后的公司等职场上,也深刻反映在各级学校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种校内兴趣小组的“俱乐部活动”,日语简称“部活”。由于“部活”集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等多重功能于一体,长年来一直是日本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部活”正在悄然变味。
一时间,师生成为了各式俱乐部的“奴隶”,学生们对挑选和加入俱乐部不敢掉以轻心,老师们则因负责俱乐部指导疲惫不堪。不仅如此,不少俱乐部指导老师拿着4天不足3000日元的指导费,无奈地充当“半志愿者”,苦不堪言。
首先,全国校际大比拼成风让学校头顶名誉压力。善于发挥集体合力的日本社会,向来钟情于举办各类集体表演比赛,女子合唱团大赛、男子吹奏乐冠军赛,而校内兴趣俱乐部大多是其主力。有比赛就有名次,就有声誉。这让原本以兴趣为宗旨的俱乐部活动,变得更“功利”。学校为了量化目标,也只好使出全力,从而把“入部”压力转嫁到师生身上。
最后,填充单调无味的学生课余生活。受到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的影响,时代的闭塞感也在向学校蔓延。在生存危机、社交障碍等各种顽疾面前,“部活”也成为不少学生寻找自我精神安抚和归属感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找到了“组织”,心里才踏实。
其实,“部活”原本是学校内部的一种自主活动形式,但从学生评定到学校名誉,甚至到某些职业体育、音乐选手的培养,都被挂靠在小小的“部活”上。以至于一些日本教育专家开始高呼,要马上为“部活”减负。但是不管怎样,日式“部活”的存在,虽然有利有弊,但仍然是无法忽视的日本社会文化之一,值得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