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丢行李更重要的不仅是丢了辞典
标签:
丢了世界更重要找不到书店 |
——异域小札之十二
◆蔡斯(在华外企资深白领、《日本新华侨报》专栏作者)
1994年5月1日, 24岁的我踏上了人生第一次国际旅行, 行程是从广州飞香港, 转伦敦, 终点站是纽卡斯尔。 那时, 英超联赛还没有在国内盛行, 那个地方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都是闻所未闻的。
飞机在香港遭遇了一点延误, 我到达伦敦时已经错过了原定的转往纽卡斯尔的飞机。办好入境手续后,我顺利改签到下一个航班, 并电话通知了接机的同事, 然后就前往提取行李。可是在行李输送带前等到所有人都走了, 仍然没有看到我的两个大箱子。正在焦急之际, 广播里突然依稀听到叫"Ms. Kai...Ms. Kai..."的声音, 是叫我吗? 英语里C和K的发音是一样的, 都发K的音,所以老念外我的姓就象是“凯”而不是“蔡”。虽然其它话也没听懂, 我仍然如有神助一样觉得他们是在广播里找我。我赶紧跑到问讯处, 出示我的登机牌和行李票,地勤小姐呱呱呱地说了一大串, 我发现我的英文基本不灵光, 最后她给我看了一页传真, 这回我终于看懂了, 原来我的行李全部还留在香港,跟本没跟着我上飞机!
我脑海里立马闪过所有最坏情形,包括行李再也找不到了。幸好他们反复强调行李明天会搭乘同一个航班飞来伦敦, 而且他们将无偿地把行李运往我最终目的地。
谢天谢地, 我随身带了两天的洗换衣服。这必须感谢我那个会7国语言的老板, 我出发前她就吩咐过的, 看来, 行李的意外是常见的呢!
到达纽卡斯尔,同事在机场等我, 很纳闷我怎么就这么两手空空地来了! 但是当她听完我说行李的事,她就再也没有说什么了, 连一句安慰的话的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 这就是英国人的“尊重”, 自己的事自己处理, 随便去“帮助”别人, 可能会被误会为对那个人的能力的不信任。
长途跋涉的疲劳让我暂时忘记了想念我的行李, 洗洗后就睡了个昏天黑地。一等到香港航班预计到达伦敦的时间, 我就拨打了航空公司给的免费查询电话, 确认行李如期到达, 然后又再度陷入昏睡。中午时分, 行李终于回到了我的身边。
不料行李箱子外面一层的拉链被打开了,里面原来放着的一本相册和一本《英汉双解辞典》都不翼而飞了。一定是被检查完了忘了放回去。天啊!那本相册是我所有的乡愁寄托, 而那本辞典, 是我在英国的拐杖啊! 我的英文充其量只能应付工作, 而买菜做饭看电视的那些词我还都等着学呢!
我赶紧跑到街上, 发现假期里餐厅虽然不开门, 书店却是开的! 但是悲摧的是, 英国人的书店是不会有《英汉双解辞典》的!而且, 所有书都无比贵。最后我无可奈何选了一本《牛津当代英语小辞典》, 从此这本辞典陪伴了我20年。
自此之后, 我就没看过标准的英中翻译了, 新词全是我连懵带猜糊弄过去的。我也渐渐忘记使用中文里面复杂的字眼, 因为不懂怎么翻成英文, 想用也白搭。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很多素昧平生的英语字, 都找不到他们的中文伙伴。他们只能以另一个或几个英文字, 镶嵌到我的脑海了。
人长大的过程中,可能总要丢掉点什么东西, 比如行李。当他们永远地不再能被找到的时候, 就不妨换一个方法和角度, 义无反顾地去面对世界和自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