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印军事合作中的“同床异梦”

标签:
历史教训大国两国真心背景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1月9日篇)
置身于东亚地域的日本隔海越洋,要与置身于南亚地域的印度携手并肩,加强国防领域的战略合作。1月6日,上任以来就积极从事“军事外交”的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现身新德里,与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举行会谈后,高调宣布日印两国将加强国防领域的战略合作,今后将包括定期举办联合作战演习、定期开展军事交流,双方加强反海盗、海上安全和反恐合作等等。
日印两国开展军事上的合作,可是说是势在必然的。从国家发展的诉求上讲,日本希望自己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把比邻的日本海变成“日本的海”,从而在东亚地区掌握主导权;印度则希望自己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把比邻的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从而在南亚地区掌握主导权。这种扩张的心态,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共同的语言,有了一种共鸣和共振,需要一种“远交近攻”式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日本与印度在对邻国——中国的心态上也有共同之处。简而言之,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威胁、一种挑战,因此形成了一种战略共识。为了平衡、化解中国的力量,他们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为了防范所谓的中国“扩张”,他们要加强军事领域的各种合作,让中国形成一种腹背受敌的战略局面。
但是,日印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最后未必能如日本和印度的所愿。首先,印度作为世界上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一直在所有国际合作中强调“独立性”,不曾完全俯首听命于任何一个大国,日本想对印度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局面永远都不会出现。这种军事合作,对于印度来说,更多是一种对“国际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对一种国家军事发展跨越式的捷径的追求。
其次,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也深知自身所处的“政治喜马拉雅山”的地缘位置。多年来,印度与中国矛盾不断、摩擦不止,但却从来没有落到“顶层外交”停摆的地步。所谓的“斗而不破”,或许是印度与邻国——中国的外交策略之一。至于说日印两国携手形成对华包围圈,那更多的是一种幻想、一种理念、一种期盼。因为“对华包围圈”的构想,起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当年,美国凭借霸权主义没有做成此事。今天,美国要与中国构筑“新型的大国关系”。更为现实的是,和平崛起的中国正在把建设“海洋大国”当作国家的发展目标,中国海军突破第一岛链到太平洋“观光”,美国暗地加大力度建设第二岛链,一进一退,说明那个“包围圈”无法日益收紧,只能是渐渐崩溃。在这种背景下,日印携手军事合作,共同构筑“对华包围圈”,只能是一种痴人说梦,或者说是重蹈覆辙。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不仅见到过许多“同床异梦”式的国际合作,也见到过许多“噩梦醒来是早晨”,然后就分道扬镳的“泡沫式”的国际合作。如果日印两国的军事合作,真心是要加强反海盗、海上安全和反恐,那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无疑是有益的;如果是各怀鬼胎,貌合神离,这种军事合作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打了水漂。
对此,日本有过切身的惨痛体会,印度也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