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国家的市场能够取代中国市场

标签:
无印良品松井忠三中国市场财经 |
分类: 日本高端访谈 |
——访株式会社良品计划会长松井忠三
http://photo.jnocnews.jp/upfile/2013/Image/201307/20130722_111436.jpg
“无印良品”(MUJI),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品牌标志的好产品。它代表的不是时尚,不是流行,而是一种去繁从简、素而不俗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是禅宗美学的日常化与普及化。
松井忠三,这个在“无印良品”走入低谷,前任社长引咎辞职时临危受命的男人,一上任就采取霹雳手段,焚烧售价在100亿日元的服装库存,改革企业文化,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等,带领“无印良品”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在2013年6月10日的采访中,松井忠三会长面对记者坚定地说,在日中两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我赞成“搁置论”。部分日本企业采取的“中国+1”的投资路线是不对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取代中国市场。
顾客需求催生“无印良品”
《日本新华侨报》:“无印良品”不仅有日常用品和服饰等,现在每年还出售250栋房屋建筑。会员数也达到了400万人。“无印良品”这个品牌诞生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呢?
松井忠三:1973年,日本遭遇第一次石油危机;1974年,日本GDP首次呈现负增长;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到了1980年,日本就彻底告别经济高速成长期,开始步入经济成熟期阶段。
在这一阶段呢,像日本的大荣、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连锁百货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每年都会设定一个销售预算,但几乎都无法达成。而
其他百货也都面临这样的窘境。渐渐地,百货行业意识到,日本的消费市场变了,顾客需求也变了。为此,各大百货都开始重新设计销售战略,将开发“品质佳、价格低”的自有品牌(Privat Brand)作为销售战略中的重点,由此引发了日本战后社会第一次自有品牌开发热潮。
1980年12月,在这样的热潮中,“无印良品”作为西友株式会社的自有品牌面世了。但是,从其它百货公司的状况来看,并不是很顺利。往往都是只做到了“价格低”,而忽略了“品质佳”,与顾客的真正的购买需求背道而驰。因此,当时的西友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就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有道理的便宜”。
什么叫“有道理的便宜”呢?比如说同是卖袋装香菇。一般百货或超市里卖的,都是经过挑选的形状完整,大小一致的香菇。但顾客买完香菇回家后,也还是要泡水、切细的。形状、大小并不影响食用。因此我们推出的香菇,都是不经挑选的,甚至还有一些碰撞带来的小裂口的。因为减少了操作流程,因此售价也便宜了许多,只相当于普通香菇的一半左右。一经推出,大受欢迎。
再比如“无印良品”的家庭用纸巾。普通的纸巾和纸巾盒都是一次性的。但我们在1980年开始出售纸巾时,就将纸巾盒和里面的纸巾分开来卖。纸巾盒制作的比较精致,里面的纸巾用完了还可以不断填充。简化了包装,降低了成本,也拉低了售价。
在产品设计上,我们还参考了禅的美学,去繁从简,纯粹用商品质量本身来吸引顾客。不要商标,不要图案,不染色,还物品以本来面目,以最接近天然的状态出售。
1983年,我们在青山学院大学前,开了第一家独立的路边店。在开业的一个月里,就完成了一年的销售预算。6年后,“无印良品”就从西友株式会社独立出来,成立了良品计划株式会社。
这些,就是我们“无印良品”这个品牌诞生背后的小故事了。总而言之,是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结束后的消费者的意识、需求的变化,为“无印良品”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http://photo.jnocnews.jp/upfile/2013/Image/201307/20130722_111441.jpg
在中国市场“国货”最具竞争力
《日本新华侨报》:如今,在海外23个国家里有217家“无印良品”店。有不少日企都在进军中国市场后反映,中日两国在贸易习惯和消费倾向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松井忠三:日中两国在贸易习惯上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就我个人体验来看,最大的不同,就是品牌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开店,必须和开发商搞好关系,要经常吃饭、见面,互通有无才行
就比如我们在重庆的花园路街道开第二家店的时候,开发商事先就了解到,那里会建一个地铁站,也会成为高速公路的出口。所以他们决定在那里建一个高级公寓和一个商业设施。而我们的“无印良品”二号店,就开在新建的商业设施里面。
说到消费倾向,我的感觉是中国人喜欢买国货,所以在同类市场上,本国企业的实力非常强,销售额位居前列的都是中国企业。
截止2013年五月末,我们在中国的店铺总数是72家。到2013年末,我们计划开到100家。
《日本新华侨报》:2012年9月中日岛屿争端明显化后,“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出店计划有没有受到影响?
松井忠三:不能说完全没有。在2012年9月18日的那一周里,店铺销售额下降至36%,但进入11月以后,销售额又恢复到100%以上。影响只持续了一个半月。
“SPA”也能做到高收益低风险
《日本新华侨报》:“无印良品”是“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eciali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企业的先驱。但在进军海外的情况下,“SPA”又被看作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在您看来,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松井忠三:像我们这样的“SPA”企业,一般都是从商品企划、研发、再到贩卖,全都一手包办。
在我们开发、贩卖的产品中,日常用品要占到52%到53%,服饰要占到33%到34%,食品约占10%左右。由于我们是以日常用品为主,所以竞争对手只有来自瑞典的宜家。
每卖出一件售价1000日元的商品,我们的获利大约在500日元左右。售价的一半是利润,所以高收益被视为“SPA”的最大特征。但“SPA”要想在海外获胜,的确不太容易。就比如建在上海最繁华街道的古奇旗舰店,他们的商品销售量并不大,很多都需要自己消化。虽说成本价只在售价的50%左右,但由于都是自己设计、开发的产品,所以卖不出去的库存也很难办。这也是“SPA”会被说成是高风险企业的原因所在。
在风险性的问题上,我们比其他“SPA”企业做的比较好。因为我们会通过与顾客交流来获取信息,再参考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跟得上顾客的需求。
当然,任何企业都有利与不利的地方。同为“SPA”企业,服装企业显然要比我们的收益更高。因为服装的成品价只有20%左右。但他们的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如果拿我们与服装企业相比较,显然,服装企业的生存状况更为严峻。而我们比较有利的地方就是竞争对手少。
不出结果的事情我不做
《日本新华侨报》:在您上任社长的时候,“无印良品”可以说是走入创建以来的最低谷。但在您上任后,“无印良品”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完成了销售额的“V”型回升。您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松井忠三:我上任社长是在2001年,也就是经营业绩最差的一年。日本有句俗话,叫做“他人的不幸如蜜甜”。所以当时外界都在疯传,“无印良品”要完啦。”
我一上任,就到全国各店铺视察,结果看到仓库里有堆积如山的库存,店里还在对过季服装进行五折,甚至二折大甩卖。服装不仅卖不出去,即使卖出去的质量也不过关。我以壮士断臂的心情,将售价接近100亿的服装库存统统烧毁。又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的将顾客投诉减少了八成以上。
按照一般做法,要想扭亏为盈,无非就是裁员、闭店,缩小规模等。但这样的调整只要花两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如何将失败的经营模式转化为成功的经营模式,才是重振企业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关。
我制定的工作规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公司业务。包括店内业务、场地布置、商品陈列、收款业务、待客方法等,都有详细规定,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看员工们是否牢固地掌握了上述规范。
我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做事就要做彻底,不出成果的事情不做,做了,就一定要让它出成果。
在岛屿争端问题上赞成“搁置论”
《日本新华侨报》:眼下,中日关系还在不稳定的阶段。这势必会对两国的贸易往来造成一定影响。您认为,改善中日关系,应该从哪方面做起?
松井忠三:我认为,在岛屿争端问题上,不存在什么解决方法。这也不是我们这代人就能够解决得了的。我赞成“搁置论”,这个问题应该留给下一代去解决。
日中两国间自从出现领土纷争后,有不少的日本企业家都选择走“中国+1”路线,以减少在中国市场投资的风险。可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说实话,要想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能够取代中国市场的国家,那是不可能的。
2013年,“无印良品”在日本有390家店铺,在中国计划达到100家。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相当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按照我们的计划,10年以内,中国国内的“无印良品”店总数将和日本国内的一样多,销售总额也将达到同一水平。对于我们来说,在未来形势下,中国市场的份额很可能会超越日本市场。
还有很多日本企业家喜欢拿“中国风险”来说事。但要知道,从来就没有不冒风险的商业机会。即使中国市场有风险,我们也会不断地开拓。我坚信,进军中国市场越多,企业的收益就越大。
(摄影:本报记者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