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朝日新闻》日本新华侨报文化财保护法当地居民建筑物 |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始建于1891年的日本最古老的立体交叉车站JR折尾站,因为年久老化,即将被拆除重建。10月13日,当地居民举行了纪念仪式,表达对这个拥有120多年历史老车站的深厚感情。其实,类似的事情在日本数不胜数,人与古老建筑之间的那种共生共存、相依为命、恋恋不舍的情感,经常在这个建筑物即将发生变化之际,用一种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此时此刻,这个建筑物好似“活”起来一样,勾起人们脑海心怀里面的翩翩往事,让人们在“忆旧”的同时“惜旧”,从而感受时代的变化。或许可以这样说,这种活动方式,已经成为日本“拆迁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城市建筑的大面积拆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同时还成为一种社会矛盾的表现,一种社会话题的形成。令人遗憾的是,一种新的“拆迁文化”还没有打造出来。如今,在中国大陆,提到“拆迁”二字,人们脑海大多出现的是负面讯息,在“拆迁浪潮”里面还缺少一种内在的文化元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许多历史建筑不得不被拆毁,以致有人说今天的东京早已不是历史上的“江户”,而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拆迁后的东京”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看到了日本社会并没有袖手旁观,任其随意拆迁,而是在“拆迁”中不断注入各种元素,从而在改变城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
可以看到,日本的“拆迁文化”中已经具有一种“法律元素”。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对各种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同时规定,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有关规定,指定各自区域内的建筑文物遗产,并为其保存和有效利用采取必要措施。也就是说,在拆迁的过程中,必须是依法拆迁,特别注重保护地方文物建筑,这种保护有就地保存、拆后重建、迁移复建等种种形式,从而让历史建筑与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一种绵延相连的文化血脉的关系。
可以看到,日本的“拆迁文化”中还具有一种“人情元素”。正如本文开篇谈到的事例,任何一个建筑物的生存,都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这个建筑物的历史、传说、实用功能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当地居民的情感也一代一代透过其建筑物传承下去。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拆迁之际对这种“情”的重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可以看到。日本的“拆迁文化”中还具有一种“时间元素”。那种大干快上、抢时间出政绩的“拆迁”已经基本被摈弃,取代的则是拆迁需要时间,需要尊重。近日,东京都政府为了增强抵御地域防震能力,准备改造墨田区一条布满木造建筑的、容易失火的街道。但他们同时表示,整个拆迁的完成需要7年的时间,此后的建设需要5年的时间。
这样说来,当中国大陆的“拆迁大潮”方兴未艾的时候,是有必要向邻国日本学习一点“拆迁文化”的。(本文作者系《日本新华侨报》评论员倪亚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