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均需警惕孤独现象的蔓延

标签:
日本大和民族幸福感指数集体主义精神厚生劳动省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9月29日篇)
聚餐、出游、K歌,本是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活动内容,而今在日本却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独自行动。就像前段时间日本旅行杂志《Jalan》公布的,“单人行”所占比例从2005年起连续7年上升, 2012年度占比更是高达14.1%。尤其是20~34岁的男性,选择一个人旅游的比例占该年龄旅游者整体的23.3%。
不仅仅是旅游,“一个人的XX”正成为趋势蔓延日本社会。精明的商家抓住机会,推出各种“一个人的服务”,如一个人的卡拉OK、一个人的烤肉、一个人的高尔夫,尽管独处的空间不大,甚至烤肉座位只是用挡板隔开的,而且价格不菲,这样的服务仍然供不应求。
大和民族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孤独现象蔓延呢?
归根到底,还是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继失去的十年后又迎来失去的二十年,让人们看不到任何好转的希望,不仅斗志日渐丧失,生活态度也变得低沉。再就是日本社会人情淡漠,人们遇到困难时轻易不愿“麻烦”他人,这样一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出现心理失衡时,比起向他人倾诉,人们更愿意选择独处,暂时逃离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
客观而言,一时的独处有助于调整心情,缓解压力,让人以更好的状态融入社会。但如果事事独来独往,则应该有所警惕。如果日本对现在的这一情形听之任之,定会加重以下三方面的社会危机。
一是不婚。厚生劳动省今年1月发布《未来人口推算报告》称,日本人的不婚率连续上升,“60后”的一生不婚率为9.4%,而“95后”的这一比例将上升为20%。这将导致日本人口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预计50年后,全国总人口将比现在减少32%。近期另一项调查未婚子女父母对子女婚事关心度的数据显示,39.8%的父母认为子女应该结婚,远远低于1997年的92.5%,48%的母亲和69%的父亲都表现出否定、不过问等消极状态。不婚现象有增无减,定会进一步加重现有的“少子化”趋势,带来各种社会问题。
二是孤独死和高自杀率。孤独死是日本的特有词汇且频繁见诸报端。仅2011年,日本全国65岁的孤独死老人就有将近15603名。在东京都市区等大城市,感到自己将“孤独死去”的老人比例更是超过4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社会为应对独居老人的孤独死问题启动了个人信息在相关职能部门备案的制度,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却态度迟钝甚至冷漠。与他人缺乏必要的交流,生活中感觉不到温暖和希望,便会选择走上不归路。有调查称,日本人在全世界各民族中幸福感指数是最低的。在过去10年里,日本每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万,相当于每15分钟有一人自杀。
无独有偶,日本的近邻中国,孤独现象也正在持续扩大:过分依赖网络,人与人之间减少交流,怀疑取代信任,抑郁症高发。由是,日本的现状,更值得中国引以为戒。
解决孤独现象高发的问题,离不开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社会需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消除冷漠、自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个人更是要从改变自己做起,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参加各种活动,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沉迷于自我的小天地不能自拔。虽然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一时之功,一人之力,但只要勇于面对采取举措,仍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