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力倡“灾区旅游”的借鉴意义

标签:
旅游项目旅游白皮书日本政府重建民众旅游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讲”(6月13日篇)
一辆辆“观光巴士”开进灾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亲眼目睹大海啸洗荡后的街区,专心聆听当地灾民的现场讲解,真切感受世纪大灾难发生时的惊心动魄。在如今的日本东北三县,这样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常见。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由日本铁道公司(JR)等单位联手筹办的大型观光活动“重建支援巴士之旅”和“讲述巴士”成为一项最热门的旅游项目。游客乘兴而至,满载而归,不仅通过购物为灾区捐了款,也收获了一份特殊的心情。
“3•11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振兴灾区旅游实现地区重建。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放宽赴灾区旅游的签证限制、组团赴海外推荐、自行车爱好者穿越灾区进行宣传、微博营销等。近日日本政府正式将“灾区旅游”写入了2012年版《旅游白皮书》,希望东北灾区借鉴“神户Luminarie”、石川县“能登故乡博览会”和广岛市原子弹遗迹的经验,利用“受灾记忆”体现地区魅力,打造具有灾区特色的旅游品牌。
“3•11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有余,虽然整个日本正逐步走出震灾阴影,但东北地区的重建工作依旧显得迟缓。在这种情况下,提倡灾区旅游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灾区旅游无论对灾区民众、游客还是社会各界,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重要意义。对于灾区民众而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阴影是他们心中很难抚平的一道伤痕,由此带来的失去家人、失去住所、生活没有保障等问题,只能愈发加深他们的不安和焦虑感。游客的来访,会让他们感到来自外界的关爱,得到精神抚慰,进而重新鼓起勇气迎接新生活。到来的旅客看到灾区最真实的景象,既避免了不实猜测,也可以准确向外界传达确切的消息,消除社会上的误解,从而为提供援助铺平基础。
其次,灾区旅游不但为灾区重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式,还为日本社会实现经济振兴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地震发生的时间也许只有短短几秒,但这瞬间的破坏力却是巨大持久的,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震后重建远非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何况,日本是一个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灾区旅游可以就地取材,不一定非得大兴土木,节约了人力物力,也为当地民众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保存下来的受灾遗址成为旅游地,使“灾区游”成为风景游、人文游等旅游方式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未尝不能够以其别样新颖的内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观光立国”的国策做出贡献。
其实,打造灾区旅游项目不仅在于经济振兴,更在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一是灾区重建的经验可供后人借鉴,再就是灾区重建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游客近距离感受的不仅是灾区民众的现实生活,还有灾区民众自力更生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不屈服、不言败的顽强精神。小而言之,这些精神可以让个人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大而言之,一个民族振兴、壮大,更是离不开它。在这个意义上,灾区旅游的价值决不仅仅是带来物质财富那样简单。
现在,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也在筹划兴办汶川地震灾区旅游项目问题。为此,日本的成功经验还非常值得中国乃至全世界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