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石林景区感受石蕴人生

标签:
石蕴《石鼓歌》昆明石林九歌·山鬼石林彝族自治县旅游 |
——云南纪行之二
石蕴人生,人生亦如石。
6月7日,我有机会与世界华文主流媒体的同行们前往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游览石林景区,对此多了一番感受。
我们先是驱车78公里奔向“大石林”。走进景区,只见石峰密集,犹如一片石盆地。从外表上看,这里的石林直立突兀,线条顺畅,并呈淡淡的青灰色,最高大的“独立岩柱”高度更是超过了40米。行走在峰林间,不出几步,便被石峰挡道,曲折迂回,又是另一番天地豁然出现。其中有“莲花峰”、“剑峰池”、“千钧一发”、“极狭通人”、“象距石台”、“幽兰深谷”、“凤凰梳翅”等典型景点令人流连忘返。
尽管导游反复叮嘱,我还是迷路了。据说,不少人曾在这迷宫一样的“秘林”里迷失方向,大半天走不出来。幸好,我把同行《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的手机号码储存了下来,不时地询问、追问,终于在“小石林”景区与大部队汇合。远远望去,与密集的“大石林”相比,邻近的“小石林”显得疏朗、清雅、秀美。
徜徉在石林里面,我知道很多人愿意把它们看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我则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人的化身。在我的眼里,他们有的成双成对,热切地相依相偎;有的寂寞孤独,痴迷地迷茫流浪;有的相互爱恋,虽近在咫尺,却又只能默默相望;有的乘风破浪,不畏风险,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有的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不知何去何从;有的轨迹沉重,步履蹒跚一路走得艰难;有的行程轻浅,蹦蹦跳跳走得非常欢快。真的,这些“他山之石”,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是“可以攻玉”的。
我想起了战国时代的“公知”屈原在《九歌·山鬼》中低吟,“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想起了唐代韩愈在《石鼓歌》中抒发的志向,“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想起了诗佛王维在《山中》里的描述,“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想起了宋代辛弃疾在《鹊桥仙》中的词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我们的先哲先人们,何尝不晓石蕴人生,人生亦如石的道理。
清代张潮曾经这样说,“松下之石宜拙,竹间之石宜瘦,盆中之石宜巧。”显然,在他看来,石各有风韵,在相应的位置才会把这种韵趣发挥到极致;人各有特色,在适合的位置上才会创造出最高的价值。
贾平凹的《丑石》催人泪下——石中孕藏着无限的禅机,达摩面壁十年,终成一代祖师;石中抱含着不懈的,坚持的血泪,被斩去双足的卞和的悲剧如此使我们清醒、警醒;石中包涵至美至丑。
临别石林,我依然默默地说着:石蕴人生,人生亦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