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召唤日本工薪族与家人共进餐

标签:
蒲泽家人终身雇用制日本厚生劳动省年功序列家居 |
分类: 日本天天“蒋” |
——日本天天“蒋”(4月24日篇)
这是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临近晚上8点了,忙碌了一整天的公司职员蒲泽隆志收拾好办公桌。谢绝了同事们约他去喝一杯的邀请,匆匆踏上回家的电车。高峰期末尾的地铁拥挤一如既往,但进门后闻到饭菜的喷香,看着等待他的温柔的妻子和乖巧的孩子,蒲泽顿觉全身的疲惫一扫而光。
如今,像蒲泽隆志一样下班后赶回家吃饭的日本工薪族越来越多。日本政府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来,日本成年人同家人一同吃饭的时间大大增加。受访者中,几乎每天与家人共进早餐者占60.3%,同比上升10.2%,而每天与家人共进晚餐者达到了71.6%,同比上升15.1%。另外,即便不能天天如此,每周至少两三次甚至四五次与家人共进早餐的日本人也超过10%,以同样频率共进晚餐的比例更是超过20%。
长久以来,日本人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工作狂,尤其男性,通常加班到很晚,之后还要和同事或朋友结伴去居酒屋消遣,到家时经常已是深夜。有这样一则讽刺日本人幸福观的笑话:“日本人的幸福,是迅速吃完饭开始工作。”在欧美人看来,日本人这种牺牲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时间工作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但是,而今的情况为何会出现如此大改变呢?
首先是日本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日本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实行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公司业绩与员工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如果公司倒闭,员工的生活也没有保障和依靠。于是,以公司利益为重的日本人无不兢兢业业,业余时间用来加班是家常便饭。而且,年轻人虽然收入较低,但随着年龄增长,中年时可以拿到高额工资。这样一来,公司不仅是工作场所,还是寄存日本年轻人未来希望的地方。然而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形势的变化,以业绩考核为主的雇用方式日渐兴起,员工的流动性日益加大,钟点工、兼职、派遣、委托、短期聘用等雇用形式不断涌现。工作形式和考核方式的变化,使得日本人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增多成为可能。
其次是因为经济原因。日本近年来经济增长乏力,直接结果就是人们的年收未能实现增长,甚至出现减薪。去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导致停产,更是使得本来就不尽如人意的境况雪上加霜。日本厚生劳动省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人均现金月工资总额比2010年减少0.2%,为近两年来首次减少。人均基本工资则减少0.4%,连续6年减少。腰包缩水了,日本人外出消费更加谨慎,人们自然减少了在外就餐的次数,改为在家吃饭。
最后,促使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催化剂,恐怕还要说是去年的那场世纪大地震。灾难之中的惜惜相守,让人们感受到家人的重要和亲情的可贵。而灾难过后,人们也更加懂得,要想维系家庭的纽带,回报亲人的关爱,最佳方式就是用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寓意着纽带、联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感同身受的“绊”字,当选为2011年日本年度汉字。而写有“绊”字的纪念品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热卖。
本次调查的范围较小,只有3000人,数据的影响力可能不算很大。但从中已经让人们看到,在经历长久政治混乱、经济低迷以及巨大的灾难之后,日本民众开始对过去重新进行思考:工作本不应该成为生活的全部。合家团聚,共同进餐,不单单是为了消除身心疲劳和精神紧张,更在于促进家庭的和谐,获取亲情的鼓舞。而这些,或许才是完成灾后重建乃至实现日本社会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