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学者怀疑陶渊明隐逸的真心

(2011-10-14 13:28:03)
标签:

陶渊明

日本

隐居

汉诗与人生

苏东坡

文化

 日本学者怀疑陶渊明隐逸的真心

一生坎坷的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到,“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之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如此“独好”陶渊明的诗,应该说是不无道理的。东晋陶渊明的隐逸,北宋苏东坡的流放,看起来时空悠长,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但都是离开了“主流”圈子,心境必有相同之处。

日本汉诗学者石川忠久在《汉诗与人生》中把陶渊明与鲍照相比,称其年长50岁。也就是说,陶渊明在世的时候,鲍照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两位素昧平生,似乎没有什么接点。但是,这位学者最后还是找到了陶渊明与鲍照的共通点,那就是都出身于下层贫弱家庭。说起来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下层”,曾祖父陶侃更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只是到了陶渊明的幼年时代,才家境衰微,正如世俗所说“富不过三代”啊!他八岁丧父,十二岁母亲病逝,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孟嘉是当代的名士,毛病就是好酗酒,估计没少拉着小外孙一起喝酒,搞得陶渊明一生“存心外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把嗜酒如命的癖好也传承下来。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石川忠久认为这几句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精髓,日文称作“真骨顶”。好像这就是一种隐逸心境的写照。

对于陶渊明的隐逸,历史上不知道有过多少评说。文人也罢,官人也罢,落魄的时候,都喜欢诵读陶渊明,它已经成为“非主流社会”或者说是被“边缘化”人们心灵的一剂安定小药。不过,陶渊明真的是愿意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

至少,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是抱有疑问的。他不但在自己撰写的《陶渊明传》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还留下“作业”,让自己的弟子一海知义研究这个问题。结果有了报告文学《陶渊明——虚构的诗人》(岩波新书)这本书籍的问世。

有人说中国古代一些文人、官人是“高调隐居,实为低调炒作”。他们讲究“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完全是根据形势的不同做出不同的选择,哪里是搞什么真心的隐逸!

唐代诗仙李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一生隐居过许多山,足迹遍布东南西北。陕西的终南山,河南的嵩山,山东的伹徕山,江西的庐山等,都曾经是李白隐居的地方。隐居,本来是一件安安静静修炼身心的事情,为什么要天南地北地来回折腾呢?原因很简单,李白的目的并不在于隐居,而是隐居背后带来的种种热切关注。

或许可以这样说,陶渊明一生都在“出世”与“入世”之中纠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