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鉴日本“把钱留在农村”的经验

(2010-04-21 10:20:09)
标签:

经济

财经

倍增计划

国民收入

产业工人

日本

农村

农民

不久前,一位旅日华人企业家在参加完“两会”后向笔者透露,“我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一个类似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五年计划’以促进内需,拉动消费”。此言不虚,笔者也认为,日本当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把农民收入与工人收入同比例提高的思路应该值得中国借鉴。

在日本经济景气连续10年、20年低迷的今天,对日本当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人们的评价或许已不如昔,但是这个计划给日本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仍然值得瞩目。

众所周知,当日本进入经济高速成长期后,日本的农业问题凸显,农民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扩大。1957年到1959年期间,农民收入只是工人收入的63.6%。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1961年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倾斜,仅对农业的政府补贴就从1960年的747亿日元增加到1969年的3023亿日元。为了使农民拓展收入来源,政府还有意在农村地区建设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招徕农民参与。

这种“富农政策”带来的结果,到了1970年,日本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日本城乡的“剪刀差”开始出现倒转,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住人口平均收入水平。

回望日本这里政策的基本思路,就是不仅仅要让农业生产率与过去相比出现增长,而是要让它与工业等增长率出现同步的增长,它的增长参照系不再是自身;此外就是在此过程中消化“农民工”,使其成为带有农民印痕的城市产业工人,与原有的城市产业工人享有相同的薪水与福利,从而既减少了农业人口,也带动了整个农业家庭收入。同时,日本的“富农”计划及其他金融政策一直注重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扶植。日本农民大都只拥有小块耕作田地,力量有限,如果不是金融信贷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很可能就受制于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增加收入、提高效率和资金支持等手段,日本实现了“把钱留在农村”的打算,让农民“少起来,稳下来,富起来”。

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同样受制于生产效率不高而竞争力低下,但是农民的钱却并没有能留在农村,而是随着教育、医疗等等支出流向城市,农民和中小企业很难从当地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借鉴日本经验,像扶持产业工人一样,向农民提供工作机会、资金补贴和金融支持,肯定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改观。(此文刊登于2010年4月21日《环球时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