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妃宫内隐身  妈祖神后诉说

(2009-08-02 16:38:09)
标签:

天妃宫

郑和

妈祖

太仓

刘家港

——踏访郑和纪念馆

心仪已久。可能是因为大学读书时曾对明史有过偏爱,可能是因为在岛国求学时曾与日本教授争论过“郑和下西洋”的是是非非,也可能是因为2005年那段岁月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主办电视讲座时对他有了一番新的感悟,太仓,这个郑和下西洋的出港地,在我的心头已经萦绕多年。2009年5月1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域都在为提升到“5级”的猪流感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们驱车前往太仓。

临近太仓市境,远远看见一条蓝色横幅,上面用中英文写着“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太仓欢迎您”。显然,在各地都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候,太仓的名片之一是郑和。这位死后600多年都不知道葬身在何处的“海洋英雄”仍然被人惦念着。

穿越太仓市中心的人民路后,我们前往浏河镇。进入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码头”的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转盘,大转盘上是一个大型的船帆塑像,这就是郑和当年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浏家港(如今的浏河镇)。

我们开始寻找位于该镇的郑和纪念馆。尽管街上有不少路标指示,但这些路标可以说只有方向性而没有准确度。几经打听,我们找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滨河路。这条路的一边是复旧的古老建筑,被称为“老街”,一面临河。我们找到了一个叫天妃宫的地方,望望里面好像没什么纪念馆,正在犹豫之际,同行者说:“天妃就是妈祖,郑和是信奉妈祖的,进去看看也好啊。”这样,我们下车,管理人员立即走过来,满脸微笑地说:“请您交3块钱停车费。因为4点半就要关门了,我们就不收您的门票钱了。” 我看看手机上的时刻表示,嗯,这个时候是4点20分,我们跨进了天妃宫的山门。

天妃宫内隐身 <wbr> <wbr>妈祖神后诉说

太仓刘家港的天妃宫

这是一座明式风格的两层建筑,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正面一扇连着一扇的门窗仿佛收藏着郑和每一次航海的不平凡历程。

纪念馆前面是一座“锚泊瀛涯”的白色雕塑,峙立的礁群代表古老的浏河镇,高高竖起的大铁锚悬挂着罗盘,象征这里是郑和集结船队、扬帆起航之地。两边苍翠的塔松和如茵的草坪与纪念馆辉映,显得亦庄亦谐。

天妃宫内隐身 <wbr> <wbr>妈祖神后诉说

郑和起锚纪念碑就被放置在天妃宫院内。在纪念碑前面有五排像柱础一样的石墩,显然这里原来应该曾经还有一个大殿。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大殿已经倒塌了,只剩了默默的石墩记述着历史的沉浮。

走进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七次下西洋乘风破浪浏家港口飏旌纛”,下联是:“盛名传后世铭碑雕像天妃宫里纪功勋”,出自当地士绅之手,也算是文采与评价并存了。迎面则是一座郑和手握航海图的座像,只见郑和气宇轩昂,目视前方,看起来并不真实与真切。据说这座像高3米,是根据回族人 “和平使者”形象雕塑的。黑色方正的大理石底座上刻着:郑和(1371——1433)几个金灿灿的大字。塑像背后与左右两侧墙面上三幅巨型磨漆壁画《鹏起浏江》气势磅礴,画面线条流畅明快,人物栩栩如生,富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可以说再现了当年郑和首次从刘河出洋时起航准备、起航时与父老乡亲深情告别以及航海途中劈波斩浪的不同情景。细看看,壁画中郑和船队中十几艘宝船“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无论从大厅的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以那船是迎面驶来的压迫感。

 天妃宫内隐身 <wbr> <wbr>妈祖神后诉说

郑和像端坐在天妃宫后殿正中,目视前方,煞是威武

遗憾的是,由于闭馆的时间到了,二楼陈列着郑和使用的宝船模型和展示当时郑和七下西洋踪迹的电动航海图以及有关实物,都没有能够看到。我一向对冢墓坟茔有兴趣,知道这里收藏着六次随郑和下西洋的太仓卫周闻夫妇的墓碑,也是这家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两块墓碑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六次下西洋往返的时间和到达国家,印证了有关历史记载和长乐天妃宫碑的记载,也反映了太仓的风土人情与郑和下西洋的种种联系。更有趣的是,这两块墓碑也是英国学者孟席斯作出郑和船队曾到达美洲论断的直接依据。但是,我为远道而来没有能够亲眼看到实物而遗憾。

如果站在天妃宫的山门外,是不会知道郑和纪念馆就在其中的。那么,太仓的郑和纪念馆为何要隐身天妃宫内呢?据说,这与郑和信奉天妃有关。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前后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海神天妃祈求保护。郑和下西洋前,每次都要率文武随从在刘河天妃宫举行朝拜仪式。

后来,我才得知,海神天妃,产生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在福建、台湾一带是被称“妈祖”,她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也是沿海居民崇奉的海上保护神,更是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有统计表明,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超过2000座,信众多达16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

宣德五年郑和出使西洋归来,舟师泊于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祠下,念及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便修饰天妃宫,还勒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昭示永久,并植西域海棠。后来,到了大清年代,著名的林则徐还在这里重建过天妃宫。

但是,天妃宫后来还是被毁了,而且被毁得很惨,几乎没有留下片瓦。现在的天妃宫,是在苏州博物馆考古队勘查的遗址上重建的,地上那一个个作为地基仅存的石墩,好像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

历史,也是常常这样在风尘过后真相不在的情境中任人解说的。(写于2009年5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