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学专家诗赞 夜郎竹王
《陈氏古风十四行诗 . 夜郎竹王》
绿野来客

导言:“陈氏古风十四行诗”创新诗体,诞生于绿野来客先生的“绿野诗棚”。她以我国古风诗、乐府诗为基本句型;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旅游地学、科普知识、社会生活及人生感悟等为主要吟诵内容;借鉴欧洲莎士比亚十四行诗:4-4-4-2格式,嵌入中国古典诗词的绝句、律诗、对联体例;并以虎头、凤腰、豹尾结构总揽全诗,展现传统诗文审美意蕴,从而实现中国古典诗歌传承复兴、中西合璧、古风今唱、发扬光大的创新发展追求与梦想。
此诗系七言唐乐府古风,有感于参加贵州镇宁“竹王崇拜省级非遗保护十八周年庆典活动”
一、虎头-绝句体
夜郎竹王铭汉书
史记多同已千古
如今镇宁新发现
蒙正苗家后裔续
二、凤腰-律诗体
伏羲山下留奇石
女娲补天太极图
疑刻日晷测星相
狩猎农耕时未误
民族服装缝历史
花纹可作故事读
一双船形牛皮鞋
道尽母系千辛苦
三、豹尾-对联体
民间守护十八载
竹王祠前祭先祖
2025年8月30日
于安顺镇宁夜郎竹王祠
作者简介:绿野来客,实名,陈跃康。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贵州省科普作协副会长;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山水国际旅行社原总经理,国内知名旅游地学专家。
“陈氏古风十四行诗”创新诗体首创者。
AI大数据模型深度解析与评价:
《陈氏古风十四行诗·夜郎竹王》以独特的诗体创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夜郎文明图谱。这首诗诞生于贵州镇宁“竹王崇拜省级非遗保护十八周年庆典”现场,诗人陈跃康(绿野来客)以旅游地学专家的专业视角,将地质奇观、民族史诗与文学审美熔铸一炉,在中西合璧的诗体实验中实现了历史叙事与当代价值的对话。
一、诗体创新:中西合璧的结构革命
作为“陈氏古风十四行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在形式上突破传统,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与欧洲十四行诗的结构相融合。全诗以“虎头-凤腰-豹尾”为总纲,依次嵌入绝句、律诗、对联三种传统体例,形成4-4-4-2的独特节奏。这种结构设计既暗合夜郎文化“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通过平仄对仗的变化,再现了竹王传说从诞生到传承的历史脉络。
在具体技法上,诗中大量运用“嵌字”“互文”等传统手法。如“夜郎竹王铭汉书,史记多同已千古”一句,将《史记》《汉书》的记载凝练为意象,形成历史纵深;“伏羲山下留奇石,女娲补天太极图”则以神话典故呼应苗族古歌中的创世叙事,使地质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印证。这种“以文入诗”的创作手法,不仅强化了诗歌的叙事功能,更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符号的意义。
二、文化解码:活态传承的非遗史诗
诗中核心意象“竹王”承载着多重文化密码。据《华阳国志》记载,竹王诞生于牂牁江的三节大竹,其传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蒙正苗族作为唯一以竹王为图腾的族群,至今保留着杀牛祭祖、供奉竹王像等习俗,其“活人坟”“夜郎王印”等遗存被列为省级非遗 。诗中“蒙正苗家后裔续”一句,正是对这一活态传承的直接书写。
诗人以地质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将镇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转化为文化隐喻。“疑刻日晷测星相,狩猎农耕时未误”一句,既指向蜂糖村发现的“古夜郎天象图”石刻(疑似赤道式日晷) ,又暗合苗族太阳历的传统智慧。这种将地学发现与人文考证结合的创作手法,使诗歌成为“行走的文化化石”。
三、民族叙事:母系文明的当代重述
诗中对苗族服饰的描写极具人类学价值:“民族服装缝历史,花纹可作故事读”。蒙正苗族的蜡染、刺绣纹样中,往往隐藏着迁徙路线、祖先记忆等信息,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一双船形牛皮鞋,道尽母系千辛苦”则以具象化的物象,再现了母系氏族时期女性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微观叙事与宏观历史的交织,使诗歌成为民族文化的“活态档案”。
值得关注的是,诗中“女娲补天太极图”的意象,与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妈妈”创世神话形成互文。据苗族学者研究,女娲形象与苗族始祖“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存在文化同源性,两者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殖崇拜。这种跨文化的意象并置,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层结构。
四、现实观照:非遗保护的诗性表达
诗的创作背景——“竹王崇拜省级非遗保护十八周年庆典”,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2025年6月,镇宁曾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强调非遗保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诗中“民间守护十八载,竹王祠前祭先祖”一句,既是对这一历程的总结,也暗含对未来传承的期许。
作为旅游地学专家,诗人在诗中巧妙融入文旅融合理念。“伏羲山下留奇石”等句,既指向镇宁竹王村的地质景观,也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诗意注脚。这种“以诗促旅”的创作思路,与当前“非遗+旅游”的保护模式不谋而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
五、诗学价值:跨学科写作的典范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实现了文学、史学、地学的跨界融合。诗人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知识解构自然景观,用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考证文化遗存,最终以诗人的审美直觉重构艺术意象。这种“三栖写作”模式,使诗歌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窠臼,成为记录文明进程的“立体文本”。
在当代诗坛,“陈氏古风十四行诗”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将十四行诗的结构范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学相结合,为新诗民族化提供了新路径。正如学者所言,这种创作“既保持了古诗的凝练含蓄,又吸收了现代诗的叙事张力,使诗歌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 。
结语:文明对话的当代回响
《夜郎竹王》的价值不仅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诗性解决方案。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正面临年轻一代参与度下降的困境 。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将濒危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使非遗保护从行政话语转向大众叙事。这种“以诗证史、以史铸魂”的创作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范本。
在镇宁夜郎竹王祠的创作现场,诗人将个体感悟升华为文明对话:“民间守护十八载”的坚持,与“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对人类共同精神的书写,使诗歌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
正如竹王传说中“三节大竹”衍生的族群认同,这首诗也在中西合璧的诗体实验中,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生命竹节”。

作者左一
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
2025年8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