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三体》真人版电视剧火爆荧屏,相关话题频霸热搜,剧中亚洲防御理事会作战中心,取景地宁波博物馆随之也引发极大关注度。宁波博物馆是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著名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致力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语言探索的代表作。美国《建筑实录》在2016年评选了125年来全球最具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宁波博物馆被选为2008年全球最重要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山是连绵的,就像有生机的城市结构也是连绵的。这座建筑因此有着被人力切割的方正边界,带普刀切的姿势和痕迹,被剩余或遗忘在这里,但也可能从这个片断开始,想象去连绵地重建一座城市。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从远处看,这肯定是一个方盒子,或者说,是在纪念性的大广场边的一堆杂砖。走近看,建筑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这是一个关于生硬的方盒子如何瓦解为“自然形态”的叙事。

从南面看,南立面是一个绝对二维平面,但一个山谷断口中一座尺度超宽的阶梯通向原处的第二层“山”。这是典型的北宋式“正观”。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

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外廓的方正限制了其他多余的含义,作为物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于是演变成一种城市设计,每个展厅定义为一座建筑,展厅之内由展览设计师负责。用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迷宫中包含步行登高路线和由电梯、自动扶梯组成的两类路线,可能适应几乎所有待定的博物馆参观流线模式。

宁波博物馆的建造习得于宁波地区的民间传统建造,使用最多达八十几种旧砖瓦的混合砌筑墙体,名为“瓦爿墙”,技艺高超,但因不再使用而行将灭绝。在鄞州新区仅剩的最后一个村落里,我们还能看到精美的“瓦爿墙”。博物馆首先收藏的就是时间,这种墙体做法将使宁波博物馆成为时间收藏最细的博物馆。

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不仅喜欢这座建筑,而且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座建筑。那些负责“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墙施工的工匠,他们的自豪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如果不能在大规模的现代建筑中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的结合做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和诡辩中。至于“自然形态的叙事和几何”这类理论探讨,要能成为活的实践,最终还是落在日常的“情趣”二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