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2020-10-25 07:53:55)
标签:

祝贺母校中国传媒大学

全国最好学科第一名

分类: 纽岛扎记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1965年入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在天安门留影纪念
          *********              **********                    ***********
中国传媒大学是我的母校。1965年我由南昌二中考入该校,学的是国际传播荷兰语。当时听老师说,你们是中国第一个荷兰语班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分去广播电视新华社当编译或驻外记者,或外交部等机构外交官员,你们前途无量!不久,来了一位荷兰华人商会会长的年轻漂亮女儿马采春女士,不久又来了一位荷籍大胡子老师约翰尤登先生,教我们的荷兰语。一切看来似乎欣欣向荣。谁料,一埸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让莘莘学子美梦破灭,毕业即失业。

 俗话说的好,光阴似箭,日月如棱。转眼之间,退休也有15年了。最近传来好消息,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1015日正式发布“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排名榜单包括96个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共有58所大学上榜,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位列前2%。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在此我要祝贺母校名列全国最好学科榜首!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综合文集《沧海求珠》(39万字),书中第三部分 从炉火中检回的日记 ,主要是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几年写的296篇日记。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当年任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的俞向党同志为《沧海求珠》一书写了《跨越时空的力量(序)》,对此书作了中肯的评价。关于书中的日记部分,他的《序》中有一节这样写道:“﹍﹍《沧海求珠》“三年日记”部分,作者讲的是从1965年到1968年的个人一段历史,共296篇。日记记录了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文革红卫兵这段历史。作者真实地讲述历史的进程和经历,也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兴奋、冲动、迷惘、失望和期盼。年轻大学生这种天真和幼稚,与许许多多同时的大学生一样,都曾经有过。然而,在他的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同志和朋友的关心。在那样急风暴雨式的‘狂热’年代,多少人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而他却能这样地观察和对待历史,能正确地认识把握自己,这是非常可贵的。﹍﹍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获知五十多年前的荷兰语老师约翰·尤登先生前来中国访问。在此祝约翰·尤登(JohanJutten)老师阖家幸福安康!他向中国传媒大学赠送了自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作并出版的专著《在中国的一年》(见上图),书内登载了1966222日为我班同学所摄的合影相片。

当年同学的合影。前排站立者中间那位眼镜子便是笔者。这幅中国第一届荷兰语班学生照片,从前排开始从左往右为:马月英 杨树林 孔令秀 陈湘汶 张琴英 李春风 陈群 尚学林 陈冬云 赵连玉 陈国涛 于爱龙 刘特平 李幼竹 宫本尧 杜宝生 石荣生 李振亭 付宗亮 张小平 汪淼 江中义(未到)  其中还有姜绍禹老师(英译)

我们那一届荷兰语班是中国的首届荷兰语班,由于文革原因,大多数学生用非所学,在诸多不同岗位尽职尽责,为国为民作贡献。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校园风景。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我在此再次衷心祝贺母校中国传媒大学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中国传媒大学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


办学65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现任校长廖祥忠同志帶领学校党委励精图治,以系统化思维改革创新,以全新理念对学校进行战略性综合布局,统筹推进,学校面貌、师生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管理质量、教育质量、工程质量三质量提升为统领,实施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教育质量五个一工程,聚焦马克思主义铸魂、爱国情怀强基、人文素养修身、国际视野拓界、特色项目托举、未来媒体创新“六个维度”,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中传文化基因,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新媒体、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融合渗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79个本科专业。

 

学校设有6个学部,21个学院(新闻学院、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教职工19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15人,正高级职称329人,副高级职称589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3名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2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分别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还有20余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等。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增强。

 

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学校设有协同创新中心,建有传播研究院、艺术研究院、国家广告研究院、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建有2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现代出版》《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三本CSSCI来源刊物和《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音乐传播》、《媒介》、《大戏剧论坛》等学术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27个国家和地区的67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将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瞄准智能传媒和国际一流两大主攻方向,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率先实现由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跨越,赢得智能传媒教育主动权和主导权,引领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祝贺母校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新闻传播学第一名

                                                                        写于新西兰奥克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