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泥碗补补丁
在我们小的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娱乐的方式五花八门,而玩具除了少有的玻璃弹球外,几乎没有买的。一节树棍、半截砖头、破碎的瓦渣、一块泥巴都能玩得喜笑颜开。摔泥碗补补丁便是我们当年的游戏之一。
摔泥碗补补丁基本是下雨天玩儿的。大人们雨天出不了工挣不成工分(生产队按社员劳动业绩计量收益分配的尺码),脸色如天空一样阴沉,动辄在孩子们面前吹胡子瞪眼,孩子们便一个个趁父母不注意溜出家门在外面疯玩儿。这时候,村头场沿、庙头廊檐就是我们的聚集之地。
乡下最不缺的是土,找被雨水淋湿的松软土坎,双手齐下刨拢一堆,两手聚拢在积水处掬水洒在土堆上,三和两和加揉搓,泥巴便做成了。那种黄色黏泥和软了在手巧的女孩子手里可以捏出猫狗鸡兔洋娃娃等各种造型。男孩子和的泥巴较硬,在手里团来团去捏出有底露口的泥碗。
摔泥碗补补丁从“石头剪子布”开始,石头能砸剪子石头赢、剪子能铰布剪子赢,布能包石头布赢,按此输赢规则每人出拳变换手型以形状(石头——拳头,剪子——伸两指,布——五指摊开)决定谁先谁后。而以“布”胜者根本不用再摔泥碗便直接获胜,输者必须根据赢者手里拿的泥巴大小等量赔偿。除此之外占先者摔泥碗前问对手:“补片片?补疙瘩?”一旦决定补片片或补疙瘩便不许反悔。只见摔泥碗的高高扬起胳臂,身子侧着用力把胳臂摔向地面时,摊在手心的泥碗“啪”地跌落在大块儿方砖或瓷实平整的地面上,翻扣着的泥碗底儿因气压冲击便会炸出一个或大或小的窟窿。承诺“补片片”的按照窟窿大小把自己手里的泥巴拍成片状补在泥碗窟窿上,承诺“补疙瘩”的,得把自己的泥巴团成圆球给人家补在窟窿上。当然大家乐意补片片了,补片片赔的泥巴少呀。会玩的,把泥碗底部做得很薄,摔泥碗前把嘴靠近泥碗“啊”一声像是给里面补气。泥碗摔在地上炸出的窟窿大小,与泥碗的做工质量、摔的力度大小都有关系,掌握不好技巧或是力度不够的,可能不会炸出窟窿,那对方不但不用补补丁而且收缴泥碗为胜。
这个游戏现在的乡下孩子也不再玩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