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gon Scale 补充设定
(2012-11-02 08:31:18)
标签:
tsfic同人创作 |
分类: DargonScale |
补充设定:
首先必须向大家致歉,心血来潮写的东西消耗了大家那么多时间。
以下的部分设定和解释希望能提供注脚,便于理解。今后也会结合大家的意见,补充、修订。
1、机体部分:
机体部分其实希望从“给个平台,群策群力”的方向出发的,正文中出现了部分机体的描述,源自我个人的脑淫。其中歼八甲四(J-8D)是在以“歼八乙是歼八最终改型”为蓝本捏的;歼十一BS则是基于同样的理念描述的歼十一上位改型。由于歼轰七是许多既有设定的焦点,所以给与了模糊处理。
详细的机设会在今后陆续更新。
2、机构:(总的来说就一个)
在这个位面里国家安全局依然是和总参分离的。总参因为部队编制的原因权限被缩小,主要针对与对beta相关的情报和分析研判。安全局则是1976年为了应对“下一个阶段”而从中央调查部改制而来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人类。负责各类技术情报、重大决策类情报的收集,成长期与史塔西有着师承关系,但最终因为中央力主“对人策略要有节制”,而避免了异化的道路。人员编制长期处于粥多僧少的紧张之中,所以招募了大量前线退下或根本没资格上前线的“硬件不过关”者。
第二次改组是在统一战线结成之后的1987年。多方协调后将机构划分为四个处室:一处负责反间谍报类工作。由于同仇敌忾的对beta格局,这个机构目前的价值就是作为各国“限度内”间谍的情报中介、接待机构。内部称为“交易中心”。二处是安全局目前的最大机构。负责与beta相关的各类情报收集。在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意识到G弹及其各种意义上的“价值”,主要工作方向转为了以AL计划为核心的人力与技术侦查。有迹象表明二处内部及军方部分势力有意愿剥离其部分职能,成立以“对beta大战结束后”为目标背景的新组织。三处的使命是对国内及世界领域的经济局势进行梳理与研判的机构,不同于一处与二处,是由学者和专家组成的专业研究机构,统称“哲学院”。四处是主要负责与国内相关机构进行协调、通联的衔接部门,同时也负责全局领域的后勤与技术保障。在此之上有着包括各处首脑在内,名为“20人委员会”的司令部,统领整个安全局。
在大陆失守后各部门在岛内重新建立了据点。
3、其他
1)、人工岛,由于失去大半国土而导致了慢性的土地不足和战略纵深缺失,自第三次国共合作,即统一中华战线的筹划阶段开始,国共双方就参照东南亚的惯例开始在大陆架上构筑人工岛。按照建设目的的分类,这些岛屿分别被用于环境维持,农林能源,军事基地等等。由于美国向联大会议提出的Alternative第五计划里包含的反攻预定,大量的资源被划向战备,这些人工岛并未完全按照新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预定中的那样全部建成。
这里,环境维持用的人工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平衡构筑地区的生态平衡而设立的无人区,原则上不设立定居点,代之以技术手段尽量维持自然植被和生物链。
农林能源类是以确保用电、食物原材料而设置的。在所有人造岛屿中占有了最大的数量。
军事基地类。主要用于布置预备队基地、技术试验场地等无须或不便安排在一线的军事设施。外围设置了相应的海军巡弋及其他安防措施。为了最大程度减小对台湾本岛居民的影响,部分原本登记为军事类的岛屿实际上作为安置从大陆撤离民众的居住区。
2)、大整编。整编的源起是1987年统一战线结成之后的两岸战力协调。而被成为大整编的契机是大陆完全失守后的1998年。梳理着之前温存的各类战力,两岸将物资、人员、装备按照“御敌境外、机动前出”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再分配。包括歼八和F-5等旧型机作为后备战力和培训用战力被调职二线,而优秀的卫士及功勋卓著的部队也受到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各类原因的影响而改变了配属和乘机。在大撤退之初,除了岛内装备的IDF(经国式)以外只有少量二代机和海航部队等能够胜任跨海作战的性能要求。为此,在缺乏战略纵深的地理环境下重新制定前线战术也是大整编的一项要务。通过梯次改编、配属。至1999年秋,统一中华战线的完整作战体系才得以重新树立。而整编过程中暴露出的作战平台的缺陷也被作为新武器的需求牵引被采纳。
特别鸣谢天海在设定过程中给出的帮助。
首先必须向大家致歉,心血来潮写的东西消耗了大家那么多时间。
以下的部分设定和解释希望能提供注脚,便于理解。今后也会结合大家的意见,补充、修订。
1、机体部分:
2、机构:(总的来说就一个)
3、其他
1)、人工岛,由于失去大半国土而导致了慢性的土地不足和战略纵深缺失,自第三次国共合作,即统一中华战线的筹划阶段开始,国共双方就参照东南亚的惯例开始在大陆架上构筑人工岛。按照建设目的的分类,这些岛屿分别被用于环境维持,农林能源,军事基地等等。由于美国向联大会议提出的Alternative第五计划里包含的反攻预定,大量的资源被划向战备,这些人工岛并未完全按照新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预定中的那样全部建成。
2)、大整编。整编的源起是1987年统一战线结成之后的两岸战力协调。而被成为大整编的契机是大陆完全失守后的1998年。梳理着之前温存的各类战力,两岸将物资、人员、装备按照“御敌境外、机动前出”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再分配。包括歼八和F-5等旧型机作为后备战力和培训用战力被调职二线,而优秀的卫士及功勋卓著的部队也受到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各类原因的影响而改变了配属和乘机。在大撤退之初,除了岛内装备的IDF(经国式)以外只有少量二代机和海航部队等能够胜任跨海作战的性能要求。为此,在缺乏战略纵深的地理环境下重新制定前线战术也是大整编的一项要务。通过梯次改编、配属。至1999年秋,统一中华战线的完整作战体系才得以重新树立。而整编过程中暴露出的作战平台的缺陷也被作为新武器的需求牵引被采纳。
特别鸣谢天海在设定过程中给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