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204

2023-07-11 10:51:46
标签: 文化

204 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限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注释

司马弟:李固的弟弟。司马应为李固弟弟的官职。

方丈:又名方壶,古代传说中海上三座仙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载:“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浑:全然。连水:山水相连。

天台:即天台山,在今浙江省。

范蠡(lí):春秋时越国大臣。

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随万物:随着万物一同沉浮升迁。

尘氛:世俗之气。

 

译文

方丈山与茫茫大海连成一片,天台山总是在烟云中若隐若现。我常在人间的画卷中看到这样的美景。如今年纪大了,只能空闻,不能亲临其境。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我一生只能随波逐流,怎样才能摆脱这世俗之气呢?

 

赏析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是一组题画诗,共三首。诗题的意思是:因观赏李固的弟弟画的山水画而请我写的诗。这首诗是第二首。其一为“简易高人意,匡床竹火炉。寒天留远客,碧海挂新图。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其三为“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再详细了解了解其中的两个典故。

  范蠡(l)(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 "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西出姑苏,携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王乔又名王晋、字子晋,又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为道士浮丘公引上嵩山三十余年,得道成仙,喜吹笙作凤鸣声。尝游伊洛中,遇道人浮丘公接引至嵩山,修炼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传说三十余年后,家人见王子乔在缑氏山,乘白鹤升天而去。道教中封其为“右弼真人”,统领桐栢山。五代时封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封为“元应真人”;高宗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加封为“善利广济真人”。事迹见《列仙传》、《云笈七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现在看这首诗。

这首诗的首联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此为虚笔描摹。接着诗人笔锋陡转,由虚入实,抒写了自己欣赏完画作之后的内心感受。面对如此神山胜境,诗人慨叹自己年华已老,不能亲自前去游览一番,只能在画中一饱眼福了。颈联承接上联的“老”、“空”二字进一步抒发感慨。画中轻舟荡漾,可惜舟小,容不下诗人同游;画中仙鹤长鸣,可惜只有一只,也不能带着诗人飞升。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而画中之景愈美,诗人的心情愈低沉。这种“以美景衬哀情”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衬托得愈加强烈,顺势引出了尾联无可奈何的感叹: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一幅山水图,竟引无限情,“诗中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此诗采用虚

实相间的笔法,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主要学习网络  个人图书馆  百度知道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