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78

178戴叔伦《三闾庙》
三 闾 庙
唐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注释
三闾(l)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秋烟:一作“秋风”。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赏析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热爱楚国,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任用贤能的政治措施,但不断遭到反动贵族集团的谗毁和打击,最后被流放。后来楚国政治愈益腐败,郢都被秦国攻破,诗人感到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满怀悲愤愁怨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地方,建了屈原祠和屈原庙。作者来到屈原庙,想起屈原的种种事迹,怀着无限怀念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中的“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两句,作者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实际上,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屈原的怨愤深广而绵长,充塞着整个时空,整个大地,无边无际,无限扩散、弥漫。上句的“秋风起”,下句的“枫树林”,都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我们仿佛看到,在秋风袅袅的日暮时分,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的萧萧枫林中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并与江上渔父在对话,诗人在高唱:“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就是在这样的时节里,诗人跳下了汨罗江。时隔数百年,作者在相同的时节,来到屈原庙来凭吊,充满着怀念屈原的无限情怀。这两句是写景,在文学评论上叫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更加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完美。
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诗中全部采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是写实的;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诗人抛开对屈原具体事迹的描写,而侧重从诗人的“怨”字着笔,至于诗人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中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借此抒发作者的感慨和表达怀念之情。这种表现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赏。
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闾庙》兼得明朗和含蓄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主要学习网络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