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读千家诗174

(2022-09-22 10:40:30)

174王昌龄《答武陵太守》

 

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注释

答武陵太守:作者离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将返金陵,武陵田太守设筵相送。作者以诗相谢。答:回话,回复,回信。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门客,犹指侯赢,此处代指诗人自己。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曾养食客三千人,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礼贤下士,此处代指武陵太守对作者的恩惠。

 

译文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战国时,曾在大梁做过门客的人,都没有辜负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携,也决不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赏析

   《答武陵太守》是一部五言绝句诗,创作于盛唐。作者王昌龄曾受到武陵太守的帮助,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武陵太守的感恩之情。

古时“答”是一种敬称。有说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即田的参谋),因此辞别(或者说辞职)的时候就专门写一首“答诗”来做交待。对于这首作品读者完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前一句是告辞,说明自己的去向;后一句就是表达对太守的谢意和尊敬,或者说是感激和忠实。

从文采修辞上讲,诗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魏国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广纳贤才的爱才之君,因此门客们都很愿意为信陵君效力。诗中的大梁客是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后面的“信陵恩”比的是田太守对他的恩德。有些评诗的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此体中才与学俱无用也。五绝,仙鬼胜于儿童子女,儿童子女胜于文人学士,梦境所作胜于醒时。”意思是用贤德先人的典故来做五言绝句的素材最能发挥五言诗的长处,这样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绝句。《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意,仔细想想确实将忠心委婉妥当得表示了出来,不流于轻浮,读起来也不会使人觉得仅仅是泛泛而言,没有诚意。对于表示感情,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在此诗中,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诗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

经求证,“王昌龄是武陵田太守的门客”的说法不实。王昌龄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因事获罪,谪赴岭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遇赦北还。南北往返途中经过武陵,武陵田太守热情招待,这首诗应是答谢武陵田太守的招待之情。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公元727(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辞(科举制度之外的一种选人方式,考取后即可授官),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

主要学习网络  360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读千家诗173
后一篇:浅读千家诗17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