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73

173陈子昂《赠乔侍御》
赠乔侍御
唐 陈子昂
汉廷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译文
汉代朝廷中荣耀的是玩弄权术的奸狡之辈,立下赫赫战功的边境将领并不能得到君主的重视,最多把他们的画像象征性地挂在云台上、麒麟阁里罢了。可怜那位耿直廉明的骢马使桓典,虽然做了一辈子公正不阿的御史,满头的白发又是为了谁而生的?
注释
乔侍御:作者朋友。侍御:官名,应为对朝廷官员(侍奉皇上)的统称。
汉庭荣巧宦:汉庭,喻指唐代朝廷。巧宦:善于钻营谄媚的官吏。荣巧宦:使玩弄权术的奸狡之辈得以荣耀。荣巧宦是汉代朝政的一个现象。
云阁:即云台和麒麟阁,是汉代表彰功臣名将的地方。薄:轻看。
骢马使:指东汉时的桓典,任侍御史,为官正直。出外常骑骢马(青白色的马),所以人们称他为骢马使。此处喻指乔侍御。
赏析
生于唐代的陈子昂和一般文人一样,在写作的时候也要遵循封建道德规范,作品里用暗喻等手法,对涉及君王的事情进行避讳。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借用汉代的事情来针砭时弊的。在这首诗里说的是汉代的典故,但是要表达的却是诗人对武唐现实社会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慨,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 诗人用这首作品赠给朋友,一方面是对朝政的议论,一方面也是对朋友倾诉自己的忧愁,可以看成是一种告诫,也可以看成是陈子昂在表露自己的骨气,体现他自己的政见观点。这首作品里其实正有记载中的陈子昂式的风格。
乔侍御,诗人的友人,即诗人乔知之(公元?年至六九七年),同州冯翊(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指使酷吏罗织罪名诛之。
由于诗人借用汉代的事情来针砭时弊,所以诗里用到几个汉代典故。有的说“荣巧宦”就是一个典故,也可以这样说。荣巧宦是汉代朝政的一个普遍现象。
“云阁”,云台和麒麟阁的总称。云,指云台,东汉明帝为了追悼汉室中兴时期的功臣,将二十八位名将的画像挂在南宫的云台上。阁,即麒麟阁。汉初萧何建造,后来汉宣帝绘制了包括霍光在内的十一人的画像悬在麒麟阁。于是“云阁”就成为后来悬挂有功臣画像楼阁的代称。诗人的观点,这是一种虚伪的重视,是有名无实的表彰。
“骢马使”,指汉代的忠臣桓典。恒典是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因为他出行时常骑着青白色的马,因此被称为骢马使。黄巾军在荣阳起兵,桓典奉命督军。击败黄巾军之后,他因触犯宦官而得不到奖赏。在御史任上七年没有迁升,后来到京城之外去担任郎官。所以陈子昂将他的一生作为受不公平待遇的臣子的写照。诗人认为他的满头白发辛劳一生其实并没有得到君主的赏识,甚至就是白忙碌了一辈子,是一种碌碌无为。
这首诗读来似乎难懂,是因为用了这几个典故。了解了这几个典故的意思和来源,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就一目了然。这些典故,有代表意义,有说服力,在文章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年),从军北方,历经居延海、张掖、同城等地,直抵西北边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随武攸宜讨伐契丹,至东北边陲。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在诗歌创作上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倡导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有《陈伯玉集》。
主要学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