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读千家诗167

(2022-07-28 08:32:12)

167李昂《宫中题》

宫中题

 李昂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一说有题解“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译非李昂所写。

 

 

译文

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

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注释

辇(nin)路:指皇帝马车所行的道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上林:即上林苑,也指皇宫园林。详见《城东早春》注。

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何限:无限。

 

赏析

为便于理解这首诗,先从作者说起吧。

李昂(8091120840210日),即唐文宗(826840年在位),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唐武宗李炎之兄。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宦官势力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杀死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李昂在位初年励精求治,他出宫女三千余人,放五坊鹰犬,减省冗员。后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企图诛灭宦官。但密谋泄露而失败。

其具体过程,文宗向来不满宦官专权,大臣李训、郑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与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会引起宦官们的警觉。当时,外人只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并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所以,一开始比较顺利。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赐王守澄死。

虽然李、郑二人的共同目标是消除宦官专权,但二人开始争功,发展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九月李训升为宰相,把郑注派到外地任凤翔节度使,表面上是作为助援,内里却另有打算,如果清除宦官的计划成功,下一目标便是郑注。

李训和郑注本来约定由郑注以协助王守澄的葬礼为名,带数百精兵前来,趁宦官们参加葬礼时一网打尽,但李训后来又不想郑注因此领功,便以自己亲信出任一些节度使和京中重要职位,暗中招募士卒,并提前行动。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廿一,文宗与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夜生甘露,为祥瑞之兆。李训等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前去左仗视察,众人回报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众宦官前去查验,李训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杀宦官。仇士良抵达后,看到韩约神色惊慌,又发现周围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内殿。李训见状,叫金吾军上前护驾。金吾军及其他举事兵卒虽然杀了少数宦官,却阻止不了宦官带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挟持文宗返回内殿后,派出神策军五百人砍杀众大臣,举事兵卒溃败。李训逃出长安,但最终被捕杀。仇士良等人又密令凤翔监军诛杀在外地的郑注。此次事变中,死者数以千计,除李训、郑注外,李训党羽多人被捕杀,宰相王涯、舒元舆等人被腰斩,“亲属无问亲疏皆死,孩稚无疑,妻女不死者没为官婢。”史称“甘露之变”。此后,文宗更受宦官压制,郁郁而终。李昂也在“甘露之变”后被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李昂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喜作五言诗,古调清峻。《全唐诗》等录有其诗6首、联句2句。

“甘露之变”后,朝廷大权彻底落人宦官之手,李昂在被软禁中忧心忡忡,触景生情,有感而作此诗。

  “辇路生秋草”。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实际上也是喻指皇帝和侍臣中间沟通的少了,皇帝不能出宫,侍臣也不敢朝见,路上长出了秋草。“上林花满枝”,上林苑里的繁花美丽茂盛,但这时被封锁的美丽,诗人是无心欣赏的。

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凭高远望,想到先人打下江山的英雄豪气,自己多么希望重新振兴李氏皇朝啊!但是,满朝大臣是不能自己心连心的,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这只能是空想!他的苦闷、无奈和感慨,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抒发了诗人沉重而忧郁的情愫,反映了一位有所作为而惨遭囚禁的年轻君王的沮丧与无奈。

 

主要学习网络 百度百科

浅读千家诗1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浅读千家诗166
后一篇:浅读千家诗16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