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千家诗121

121程颢《游月陂》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释
月陂(b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
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
中天:天中,空中。
万物:统指字宙问的一切事物。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
樽(zn):酒杯。
水心:水中。
无端:谓人世问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
约:邀请。重陪:再次伴随。
译文
夜晚月光照耀着池塘边的堤岸上,程颢在月光下的堤岸上四处徘徊,池塘的北方是高耸入云的高楼台。一到秋天,世间万物就全部会凋零枯萎,现在暂时还能趁着到了晚上水边泛起的凉意畅快地痛饮一番。池塘的水里倒映着的云影互相照映着,树林中泉水静静地流淌着。世间事物总是变化无常,又何必去计较,只要逢年过节时能够与亲朋好友相约再来游玩就好了。
赏析
这首诗是程颢居于洛阳期间,与友人同赏月陂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这首写“静观自得”的诗,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
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时登上月阪堤,也是心与物会,景与情融,自然涌出额联两句“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气萧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万物自然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程颢对秋气,似乎并不如欧阳修那样“噫嘻悲哉”他依然是“闲来无事不从容”,那么悠然自得的“一樽聊为晚凉开”,斟上一杯美酒,冲冲凉意,乐在其中。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而简练,“改”“开”二字有声有色。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即中的“闲”、“静”二字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境 “静”、“闲”,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这对程颢来讲当然是惬意的,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在这首《游月陂》中,程颢描写了很多夜晚时的景物,并且将那些景物都描写得相当生动形象,但是整首诗歌的着重点还是在于诗歌的末尾,程颢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最后两句诗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表达了程颢的不必计较世事变化无常,只需能在佳节与好友相聚就已经足够的想法。同时,“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两句诗句主要表现了程颢对闲静优雅的生活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游月陂》这首诗既体现了程颢从夜游中感悟到的不必计较得失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抒发了他随遇而安的淡泊情怀。
此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在程颢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林含情,水有意,泉有声,物体志。显然是作者追求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存疑
主要学习网络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