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传承,青春无畏
新队员进入海洋维权执法前线的第一课,就是艰苦的海上环境的磨练。
“风浪袭来时,船剧烈颠簸,船舱内每一个抽屉都被晃开,杂物乱飞,水果满地滚,电视也摔在地上。隔几分钟就要吐一次。每个人的船上行囊中都有一个小桶,知道干什么用的了吧。”
“船舱外就是锚链,叮当响个不停,睡不着,半夜起来找人聊天。”
“有时候任务延期,船上到最后只剩下了豆子,煮豆子,生豆芽,磨豆腐,有一次吃完最后的一顿饭,正好靠上码头。像是掐指算好了似的。”……
在船上采访,每个人都可以给你讲上一堆诸如此类的故事,当然,都是笑着在说。因为,真正的考验,是心理的考验,是毅力的较量。在这方面,是老同志,给了他们宝贵的精神传承。
“海洋维权执法人的青春,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曾是执法队第一茬年轻人的冷占军说。他的青春,是伴着中国海监维权事业一起成长的。跟踪监视H国调查船,是中国海监第一次海上主动维权。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海上维权交锋十分激烈,外船人员气焰嚣张,而我方则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经过长期胶着,在我方有理有据的强硬态势下,对方擅自增加作业站位的企图没有得逞,我方成功制止了外船的非法行为。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次执行跟踪监视M国调查船任务,正喊话接近,对方调查船突然由漂浮状态迅急倒车撞向我船,对方船尾清晰可见、直压过来。危急关头我执法队员处惊不变,各就各位,抓住分秒瞬间取证十分到位,连同对方船压过来的浪花都录进镜头里,为驳斥其恶意照会提供了第一手证据。这种胸怀祖国、恪守使命、勇往直前的精神已成为执法队的光荣传统。
“青年人的朝气是可贵的,老同志的经验和精神是宝贵的,在'青年文明号'创建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扬海监传统,有意让老同志传帮带。'青年文明号'里,也凝聚着老队员的心血。”北海维权支队执法队队长苏建业说。因为这种精神的传承,大家说,“青年文明号”的基因,是中国海监的基因,它的血脉里,流淌的是中国海监的热血。
2007年7月,南海专项执法任务,出航的执法小组由两名老同志和两名年轻人组成。风浪中,人在甲板上站都站不稳,晕船、呕吐,每一分钟都是对大家意志的考验。但是,吐完了,站起来,手托相机继续拍摄。老同志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年轻人什么叫做“所做的一切都是祖国的使命”。
当局势升级,危险增大时,每个人都写了遗书,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封存起来,写上名字。紧急关头,老同志把执法人员分成两组,两个老同志一组,两个新同志一组。杨合胜沉着地对年轻人说:“我们年龄大,我俩先上。
如果发生意外,你们一定要顶上!”“这,就是我们的海监队员!困难面前毫不含糊,危险时刻冲锋在前!这,就是我们的海监精神!”当时两个年轻人之一阎浩激动地说。这次行动极大的激励了年轻的阎浩,他越来越勇敢,越来越沉着,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中国海监总队的嘉奖。
“创建'青年文明号',支队的精、气、神要贯穿进去。”北海维权支队政委甘志礼说。
支队倡导“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的负责精神,要求艰苦事业我来做,请祖国放心。支队精神在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009年5月
,黄海定期维权巡航。年轻的宫龙正在值班。
突然,目标船上出现了人影,他们正要做什么?宫龙迅即使用船载取证设备进行取证,同时组织执法小组各人员到位摄影、摄像,仅用几十秒的时间,就看到目标船上的气球悄悄升向湛蓝的天空,一点点升高,直至再也看不见,全过程仅2分钟。
然而就这2分钟时间内,宫龙已完成了全过程的取证,清晰完整。这就是海上捕手的功力和速度。成为这样一名海上捕手,背后是汗水和付出,是坚毅的负责精神。2009年,在青年执法队员的努力下,维权执法实现了包括本次发现在内的5个首次。
支队倡导“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出台了学习奖励制度,开展一系列培训,学习研究在执法队蔚然成风,青年执法队员参与了
北海总队组织的黄海维权政治与法理环境研究,2009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9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这些年轻的执法队员在海上敢于履行使命、直面艰险、勇于向前,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是无数默默奉献的老队员,是支队,是我们强大的祖国,给于了他们鼎力支持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