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2010-01-26 11:49:12)
标签:

桂林芦笛岩

岩洞

芦荻草

旅游

分类: 旅游摄影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随团来到芦笛岩景区,这是一个古老的溶洞,以前也看过几个溶洞,但芦笛岩有它的独特之处,到桂林的人肯定都会到芦笛岩来的,要不然会有遗憾的。

     这个溶洞要用芦笛来命名是因为此地到处生长着野生植物—芦竹,这里的人把芦竹杆截成长度10公分左右,然后做成笛子,卖芦笛人用篮子装数百十根向游客叫卖,并吹奏出美妙的歌曲,很好听。这些卖芦笛的人为了生意把游客们跟前跟后,总要说的你买他几根,不过也不贵,一块钱一根,但这里的芦笛都是嫩芦竹做的,拿回来几天,芦竹干了就吹不响了。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桂林旅游景点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中有两句: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

     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芦笛岩走到底就是水晶宫,我们在这里稍微停了一会儿,观看了龙宫里的歌舞表演,演员们都古装演出,表演的生动优美,艺术水平很高,肯定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作了生动的描写:

     桂林岩洞多灵巧, 芦笛新开巧不穷。

     异彩缤纷今古自, 奇踪探索忘西东。

     初临绝壁悬崖上, 似入琼楼玉宇中。

     莫怪吾华常自傲, 世间那有此仙宫。

     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雄狮送客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水晶宫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千奇百怪的溶岩形状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上下连接起来的两根巨大钟乳石柱)

 

桂林游记(十三)芦笛岩
                                      桂林芦笛岩外面山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