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沙溪翁的博客
沙溪翁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63
  • 关注人气:34,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越作战丛林敢死队队长:用生命开辟8千米道路(1)

(2009-10-25 09:14:02)
标签:

军事

分类: 军史钩沉

(转自中华网)

在老山战区,有一片亘古、神秘的亚热带原始丛林。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悬崖沟壑,怪石林立,鼠蛇当道,越军出没,雷弹遍地,绊线如网……

在这片恐怖的莽莽丛林里,一条由共和国士兵急造的八千米道路,正向前延伸。率先撕破这丛林阴森面目的,是工兵团班长郭富文和他带领的三名战士。

面对八千米生死线和十万枚一触即发的地雷炮弹手榴弹,他站出来说:我去!

1987年5月,郭富文所在团领受了急造八千米军用道路的任务。这条道路离国境线不足一里。其间,要经过一条既深且宽的大沟,七个越军向我渗透的地点,有近四千米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直瞄火器控制之下。在这八千米莽莽丛林中,约有十万枚一触即发的爆炸性障碍物,其中压发雷、子母雷、连环雷、跳雷约占六万颗。密集的地方平均每平方米就有十五颗左右。由于天长日久,雨水冲积,这些爆炸物一层压着一层,就象高产的土豆,连窝成串,就连三米以下的厚厚土层里,还有地雷在那里隐藏着。连长龚德会在指挥推土机整修路面时,竟被三米以下的一颗跳雷击穿小腹

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生死线”,近四年来从未有人涉足过!

这是一条一线官兵的“生命线”,修成这条路,对于稳定我一线防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云南前指领导早就想修这条路,这次决心下定了!任务交给了工兵团。

“破障勘察!”团里决定挑选几个人,成立一个破障组,深入雷区险境,破障前进,开通一条路,深入丛林勘察。

消息传开,郭富文第一个跳出来抢任务,一口气说出了五条理由:“第一,我是党员;第二,我是班长;第三,我爆破技术过硬;第四,我是尖子班的班长;第五,我家有兄弟五个!”

郭富文话一打住,似乎还感到不过硬,又一折胸脯,吼道:“我从小胆大包天,不怕死!敢冒险!谁能和我比?”说完,他朝在座的人扫了一眼,那意思仿佛是说:“告诉你们,非姓郭的莫属!”

龚连长早已听出了他的弦外音,微笑着点点头。

一天之后,雄心勃勃的富文走马上任,担任了破障组组长。成员分别是:粗壮黝黑的副班长吕毅强,善用心计的老战士杨少吉,精明心细的尤金忠!四条汉子,个头一般高,两对“三等残废”,外加一个有趣的雅号:“丛林敢死队”

从此,这片神秘得无人涉足的八千米原始森林的宁静,被郭富文领着的破障组踏破了!从此,“丛林敢死队”的传奇故事,便在老山战区传开了!

第一次下丛林,自称胆大包天的郭富文,也是把心提到嗓子眼的。虽然每前进一步,要爆破三次,隆隆的炮声可以给人壮胆。但被炮声惊吓得到处乱窜的野猴、獐子和蛇,说不定就会在灰尘未散的时候撞到你的身上。旱蚂蝗、花蚊子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小咬,也会随着灰尘向你的脸和脖子进攻。破障进去不足五十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郭富文走在前面,不停地招呼后面的同伴,发出“站着别动”、“注意警戒”“摸着石头过来”的号令……

看看表,12点15分。郭富文招呼同伴席地而坐吃饭。两块压缩饼干和半壶水下肚,郭富文更加精神抖搂。就在他站起来将要迈步的时候,他一下愣住了。就在刚刚经过三次爆破的小路上,一颗地雷裸露出绿色的背,一发炮弹昂起了尖尖的头。

“好险啊!”四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呼。稍稍一会儿,郭富文便若无其事地说:“你们先撤下去,离我十五米趴下,我来处理它。”

第一次排雷,郭富文的心咚咚直跳。他清楚,摆在他面前的,可不是训练用的假地雷,而是要人命的真家伙。他小心谨慎地走到地雷跟前,定了定神,蹲下了。“班长,危险!小心啊!”趴在地下的尤金忠抬起脑袋大喊。郭富文回头一笑:“没事,你咋呼啥!”他轻轻地把地雷周围的土扒开。当他的手接触到雷体时,顿时惊呆了。他发现,这是一颗跳雷,雷体与炮弹紧挨,稍有不慎,它就会猛跳起来,并且在跳起来的同时,将紧挨着的炮弹引爆。如果是这样,空中地下同时爆炸,他郭富文恐怕连一具完整的尸体都留不下。这时的郭富文汗水从脸上大滴大滴地滚落下来,三个趴在地上的战友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心都提到嗓子眼。郭富文咳嗽一声,以此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按操作规程,左手护住保险销,右手慢慢地把土扒开,终于把地雷和炮弹排除了。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郭富文亲手排除地雷六百一十九颗,各种炮弹、手榴弹一千三百一十二枚,清除各种子弹三万多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