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敌人:1979年越军阻击伏击战术运用特点(1)
(2009-10-25 09:08:52)
标签:
军事 |
分类: 军史钩沉 |
(转自中华网)
一九七九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是在特定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所进行的一次有限战争,虽然交战地域广大,动用的战略资源颇多,
在中越双方交战过程中,由于山岳丛林地的特殊性和有利条件,越军步兵在实战中大量运用阻击战,伏击战战术来对付我军之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越军节节阻击与四处设伏相结合,是七九年越军惯以用来对付我军的基本作战
首先,越军预先制定设伏,阻击计划,并且对我军包围,迂回,穿插,分割战术烂熟于心,战初对我主要攻击方向和次要攻击地域进行了理性上的认识,从而在兵力配置和火力布置上有轻有重,防御点面明确,主次分明,越军在实战进攻和防御中,其军事行动极为小心,防止遭遇我军对其两翼实施分割包围,这类问题是越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中优先考滤的中心点,例如:2月23日,云南方向越军316A师沿谷沙公路(10号公路)。东进驰援345师柑糖作战,当得知老街失守后,立即进至太平至新寨北侧丫口一线布设阵地阻击和伏击我军南进穿插部队,战术目的十分明确。再如:2月24日,我步兵124团在得南战斗中,击毙越军黄连山省254团中校参谋长,从缴获文件中得知其小曹,拔坡地区防御决心和火力配系图,越军在以上材料中,规范性地强调要在主要阵地上阻击我军南进攻击分队,特别指出要防止我军迂回穿插部队,并力保越军的营,团
其次,中越两军实战中,越军在边境一线及纵深地域大量构筑阻击,伏击的两用土木建筑工事,其阵地选择和构筑上,既要强调能够坚守又要能便于组织火力和伏击需要,伏击阵地上一般不开设交通壕和前进阵地,要求伏击,阻击阵地荫蔽,形成阻击,伏击圈,多个阻击,伏击阵地组成一个伏击,阻击地域可长达一公里之多,越军阻击,伏击阵地一般选择于隘路,拐弯,上坡等险要地形上,能控制小路通道,开阔地两侧和四周的制高点上,以及我军必经之路的重要丫口两侧,越军阻击,伏击阵地的堑壕工事距离道路上的既定方位目标仅数十米,有的伏击阵地开设在山坡上和山脚下距离小路只有十余米,由于深草遮盖,树大林密伪装良好,而且工事周边不留新土和浮土,加之雾大,夜暗其荫蔽性很强。例如:2月23日黄昏,我团三营进至得南254团团部附近无名高地,经尖兵收索后未发现越军,当营部走下山坡鞍部斜面时,越军三个暗火力点先后开火,组成伏击圈,三营炮连卫生员当场牺牲,经清剿残敌后发现,三个火力点射击区域为半园形,各个工事之间距离仅十余米,从射界上分析我前进便道全部在其火力控制范围内,而且三个交叉火力点都扫除了射界不存在射击死角。同时,越军的阻击,伏击阵地还会设置在有水源的地方或利用山洞开设阵地对我实施伏击,阻击。
再次,越军伏击,阻击火力突然,猛烈,夜间实行标定射击,待我军攻击分队进入其伏击,阻击圈时,越军可随即以步兵,炮兵,高机,火箭筒同时开火,以突然和猛烈的织热火力打乱和分割我攻击分队,例如:2月21日下午13时,我所在步兵124团三营穿插进至七号公路班甘地区,突遭越军炮兵168团及345师部分炮兵火力袭击,越军步兵战斗群同时从多方向对我实施冲击,战斗一开始就空前惨烈,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我三营各连战斗队形极为混乱,但营各连先后组织了对越军实施反冲击,瞬间敌我双方伤亡胜重,我三营牺牲尤为惨重。是越军一起典型的山岳丛林地步炮协同的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