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劝诫诗
(2014-11-03 10:56:49)
标签:
育儿 |
《诗经》里的劝诫诗
凌彰
《诗经》的作品,题材广泛,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其中有少数告诫人们不要听信谣言,要吸取教训,加强自律等劝诫诗。在某些方面至今仍可作为前车之鉴。现举三篇简述如下:
一
产生于河南郑州地区的《郑风·扬之水》是规劝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莫信谗言的诗篇。它短小精炼、朴实自然、比喻生动。全诗2章,12句。第一章是: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今译:激浪湍急的水流,冲不走一捆荆条。咱们终究兄弟少,只有我和你两人。莫信他人的谗言,他们是在诳骗你。)
第二章又说“扬之水,不流束薪。”再次强调急流冲不走一捆柴火,表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无独有偶,古希腊的预言家伊索在其所著《伊索寓言》中的《一捆木柴》与《郑风·扬之水》竟然十分相似。其故事梗概是有一位农夫,屡次劝说四个儿子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但收效甚微。一天他让儿子们独自折断一捆柴火。他们先后各自用尽力气,都不能奏效。后来农夫解开捆柴,让他们把分散的柴火一根一根地折断,便轻易的折断了。这简单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分散的个体,力量很弱小,团结起来就坚不可摧。这也表明事物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即一捆木柴减少成单独一根时(量变),其耐折力由大变小,便产生了质变。
二
《小雅·青蝇》以苍蝇比作散布谣言的谗佞小人,规劝人们要提高警惕、勿信谗言。它从侧面反映古代宫廷和上层社会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全诗3章,12句。第二章是:
营营青蝇,止于棘,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今译:几只苍蝇嗡嗡响,停留在那荆棘上,如果谗言不停止,四方便会起祸乱。)
诗作者把苍蝇比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小人,并以“营营”来形容苍蝇飞来飞去、赶也赶不走。这些小人往往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造假造谣、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送穷文》里说:“蝇营狗苟,驱去复返。”他在蝇营之后,添加狗苟二字,从而构成“蝇营狗苟”的成语。他视狗为苟且、贪婪、善于偷偷摸摸的畜类,用来与苍蝇并列。在一些汉语词汇中,带“狗”字的也多为贬义词,如:“走狗” “狗咬狗” 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等等。这和现代人把狗作为宠物精心护养,截然不同。
三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今译:我须警惕与防范,根除以后的祸患。不被人利诱牵缠,自寻拖累和辛劳。原先那只小鹪鹩,如今飞翔成大鵰。不堪家国多灾难,又陷困境苦难熬。)
周成王是西周朝代周武王的儿子,在位37年。(公元前约1104年至前1067年)由于他13岁就继承王位,由其叔父周公(名姬旦)辅佐朝政到他满20岁才交接权力。周公掌权7年期间,成王的另三位王叔——管叔、蔡叔和霍叔受到前朝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利诱和蛊惑,串通谋反,被周公讨伐。结果武庚被杀,管叔被迫自杀、蔡叔被充军、霍叔被革职。
平乱之后,周成王写了《小毖》,含有四点意义:第一,要惩前毖后。要吸取教训,谨慎小心,不重蹈覆辙;第二,要予防腐败。不要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或受牵连;第三,要防微杜渐。当错误或危险刚露头时,要及时制止,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四,要休养生息。经历动乱的国家多灾多难,再也经不起内乱和折腾,要保持稳定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