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鲜花和爱情——《诗经》中的咏春诗漫笔
(2012-01-09 10:25: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经赏析 |
赞颂鲜花和爱情
凌彰
寒冬快要过去,暖春即将来临。每年从立春(2月3日)至谷雨(4月21日)是温带的春季,但在北方寒带春天姗姗来迟,通常是从3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春天。这时,春光明媚、东风骀荡、万物复苏、百花绽放、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和活力;同时,温暖的阳光给人间带来鲜花和爱情。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不少以鲜花和爱情为题材的民歌(也称国风) 。这些诗歌反映出距今约2500年前的古代先民的婚恋自由习俗和幸福生活风貌。他们的思想感情至今与我们现代的人仍然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现举两篇国风为证:
一 、择偶相亲的《郑风·溱洧》
在河南郑州地区的郑国,每年三月民间盛行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两河河畔进行春游踏青,举行歌舞联欢聚会并从中择偶相亲的习俗。《溱洧》一诗以男女对答的叙事方式展现了这个活动的过程。全诗两章内容雷同。第一章的原诗是:
溱与洧,方焕焕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且往观乎?洧之外,询汙且乐。 ”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译成白话文是:
溱水和洧水,春水涣涣流。
青年与姑娘,手持香兰花。
女说“去看吗?”男答“去过了。”
“不妨再去看?洧水河岸边,宽敞又好玩。”
男女在一起,说笑心花放,又互赠芍药。
此诗含蓄地展示青年男女交朋友送鲜花表达爱情的经过,同时提到兰花和芍药。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两种花的含义。
(一) “蕳”即兰花,自古以来是著名的香草。常见的有泽兰、华泽兰和佩兰(也称春兰或兰草) 。古代人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兰花,因此称高雅的居室为“兰室” ;晋代著名的“兰亭”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以兰花命名。
后世的诗歌也常吟咏兰花,例如:
①
余既滋兰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②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③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芍药”又名红艳。花大而艳,是很受欢迎的观赏花卉,有白色、粉红色、紫红色,我国有400多个品种。唐代李白曾以红色的芍药来比喻杨贵妃的艳丽,他在《清平调》中写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孟郊的诗句“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也用“楚艳”来形容红色的芍药。芍药与“守约”发音相似。赠送芍药也有提醒或要求对方要遵守婚约的含义。
二 、喜结良缘的《周南·桃夭》
《桃夭》是一篇洋溢着喜庆欢乐气氛的婚礼颂歌。全诗有三章,内容复叠。第一章原诗和译文是: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在桃花盛开的春天举行婚礼,意味着美如桃花的新娘喜结良缘,开始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走向幸福的新生活,而且将来必然会实现古代先民所追求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 。
桃花象征美好的景物、美好的世界,所以常常成为诗人吟诗的题材。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诗并记》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他的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五首》也有咏桃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在唐诗宋词中吟咏桃花的诗也很多,例如:
唐代王维《桃源行》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桃源是指武陵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西南)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注:大林寺在江西庐山的香炉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还有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在宋词中有北宋秦观《行香子》的词句: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以及北宋周邦彦《琐窗寒》的词句: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
最后,顺便谈谈关于桃树的神话传说。《山海经》说,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蟠屈三千里,有万鬼出入其间。树上住着“神荼”和“郁垒”二位神人负责掌控众鬼。于是黄帝令立桃梗于门户,上绘两神画像以御恶鬼。所以民俗尊桃树为仙木,用桃枝桃木制成扫帚、桃木弓、桃人、桃符等来压邪。然而今日已改为在门板上面贴写春联来喜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