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经·卫风·伯兮》赏析

(2011-09-06 15:14:3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经赏析

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经·卫风·伯兮》赏析

凌彰

伯兮朅兮,      夫君英武真魁伟,

邦之桀兮。      邦国之中是英雄。

伯也执殳,      手执丈二竹兵器,

为王前驱。      护 卫君王当先锋。

 

自伯之东,      自从夫君向东征,

首如飞蓬。      头发零乱如飞蓬。

岂无膏沐?      难道没有洗发膏?

谁适为容!      不知为谁来美容!

 

其雨其雨,      低头暗自祈雨降,

杲杲出日。      不料日出亮堂堂。

愿言思伯,      心中想念我夫君,

甘心首疾。      想得头痛也无怨。

 

焉得谖草?      何处可采忘忧草?

言树之背。      拿来种在北堂前。

愿言思伯。      心中想念我夫君,

使我心痗。      想得心里真忧伤。

 

赏析:

卫风是东周春秋时代卫国的民间歌谣。卫国(公元前770---660年)在今河北的磁县、濮阳和河南的安阳、淇县、开封一带。淇县是卫国当时的首都“朝歌” 。由于受到北方狄人的入侵和南方齐、晋争霸的威胁,卫风富有反对非正义战争和渴望和平生活的内涵。

《伯兮》是一篇描写留守在家的军人妻子深切想念其出征丈夫的抒情诗。“伯”意为兄弟排行中的大哥、长兄,但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伯” 。女主人公起初心怀自豪感,赞扬夫君是一位英武魁伟的邦国英雄,又是身先士卒、护卫君王的先锋前卫。但是随着时光流逝,丈夫出征后长久杳无音信,而且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心里逐渐产生离愁别苦的切肤之痛。这是旁人很难体会到的。

接着,《伯兮》以描写一种心态和两种愿望来逐步深化少妇对征夫的思念深情,表达了人们对攻伐兼并的频繁战争的厌恶和抗议,同时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诉求。一种心态是诗的第二章写女主人公自从丈夫应征离家后,一直无心梳妆打扮,以至头发散乱如同飞蓬(“飞蓬”指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 。因为她不知道要为谁来打扮、为谁来美容。这表明她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不会因为离散而变节。这种心态的描写也自然会令人想起俗语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类“婉转表达”的表现手法不直接写少妇思夫,而是从侧面和影响后果来突出对丈夫的思念。这种写法对后代诗歌颇有影响。例如唐代杜甫(712—770)《新婚别》中的诗句“罗裙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写新妇诀别从军的新夫时,表示不再穿华丽衣裳,而且当面洗掉脸上的粉脂。因为丈夫出征在外,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梳妆打扮,从而突显出对丈夫的忠贞爱情。宋代李清照(1084—约1151)《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句“起来慵自梳头。”表示丈夫一旦离家,早晨起来也懒得梳头。还有汉魏文学家徐幹(170217)《情思》的诗句“君行殊不返,我饰为谁容?”都有诗经《伯兮》的影迹。

《伯兮》的第三、四章以求天降雨和寻求忘忧草的两种心愿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苦苦思念征夫的忧伤。女主人公以久旱渴望甘露的迫切心情,盼夫归来,然而却是炎日当空,艳阳高照,希望落空。她不得已又想寻找传说中的忘忧草来把思夫的痛苦忘掉,但这种想法只会适得其反。正如李白(701762)所写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伯兮》写女子思念征夫,无心梳洗,相思成病。深刻而婉转地揭露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深重灾难,以及夫妻离散和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可悲命运。它对生活画面的描写细腻传神,对人物的刻画鲜明生动、真切感人,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201108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